虛假宣傳、掛名診治、超范圍行醫……3月3日中午12點,都市時報第十二屆“3·15”消費維權普法活動圍爐說法直播,邀請了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長蔡蕓、云南省整形美容協會常務副會長蘭云和云南天外天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金尚江坐鎮直播間,揭秘醫美行業亂象,為醫美之患“診脈”。當天,30多萬觀眾來到直播間,聽專家講述醫美“干貨”。

直播現場
超范圍行醫導致醫療事故
求美者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2019年12月的一天,王女士(化名)和父親相約到昆明市某醫療美容門診部做美容手術。王女士和父親分別與該醫療美容門診部簽訂合同,合同約定:“醫院醫療機構應以‘誠信’為原則,全面、客觀地將治療的診斷方案、可能并發癥及結果告知患者,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在完全理解并同意的前提下實行手術與治療,并承諾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及口碑良好的醫生是安全整容的重要保障。”
之后,王女士及父親先后花費75000元進行手術。術后,父女倆出現了不同的醫美“后遺癥”。與醫療美容門診部協商未果后,有關部門介入,調查發現涉事醫療美容門診部在為王女士和她父親手術的過程中,存在“超出核準登記范圍開展診療活動”“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李某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等行為。
對于超范圍行醫導致的醫療事故,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呢?蔡蕓在直播中介紹:“王女士為健康人士,為了滿足對美的追求而接受美容服務,屬于非病理性醫療美容,也可稱之為消費型醫療美容或生活醫療美容,可考慮選擇以醫療服務合同為基礎主張權利。”蔡蕓還介紹,《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經登記機關核準,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從事醫療美容臨床技術服務工作的人員也應當是執業醫師,而給王女士手術的醫療美容門診部存在“超出核準登記范圍開展診療活動”“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李某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的違約行為,王女士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退還服務費用,并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除此之外,金尚江表示,如遇到王女士這樣的情況,還有多種維權途徑。“可以申請人民調解,在人民調解機構如醫調委的組織下進行醫療糾紛的調解;還可以申請行政調解,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醫患雙方調解;也可以對醫院提出侵權之訴。”金尚江說。
簽署知情同意書
并不是醫美機構的“免責書”
“之前,有一位醫美機構的管理者問我,能不能提前跟消費者約定,假如手術操作失誤,機構不承擔責任。”金尚江介紹,消費者簽署的手術同意書或知情同意書,并不是醫美機構的“免責書”。“目前,在所有我見過的告知書中,沒有‘操作失誤,醫美機構不承擔責任’這種規定,手術知情同意書的簽署,代表機構履行了告知求美者的義務,在手術前將治療的診斷方案、可能并發癥及結果告知患者。”金尚江說。
在蘭云看來,簽署的手術同意書和手術知情同意書能不能成為醫美機構“免責書”,應該視情況而定。“簽署了手術同意書,或者是手術知情同意書,從法律關系上來說,醫美機構完成了告知義務,所以在這個層面,醫美機構是免責的;如果出現醫療糾紛,醫療機構所承擔的責任,需要通過第三方機構來鑒定。如果治療或手術過程中或之后,醫療機構未按醫療診療的程序來進行,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這兩方面來看,手術同意書或知情同意書的簽署,并不代表醫療機構完全免責。”蘭云介紹。
金尚江提醒求美者,在醫美消費時一定要注意合同、協議書或同意書上的空白項。“當看到告知條款當中有空白的內容或者空白的選項,一定讓醫美機構先填寫,再簽字。遇到不懂的條款,一定要詢問清楚。”金尚江說。
掛名診治發生醫療糾紛
求美者“取證難”難在哪里
在選擇醫美服務的過程中,原本約定好了,選擇信任的醫師進行診療,但實際上并不是所選定的醫師來做手術,便涉及掛名診療的問題,如果發生糾紛,消費者又應該怎樣取證、怎樣維權呢?
“在手術過程中,求美者因麻醉作用,不知道到底是誰做的手術,手術室為了保護隱私,又沒有監控,但不代表手術室外面沒有監控。如果能夠調取到走廊的監控等,證明給手術簽字的主刀醫師沒有進入過手術室,那就說明手術簽字是不真實的。”
金尚江介紹,這種情況下,可以認定醫美機構偽造了病歷資料,可以向衛生監督部門投訴。“另一方面,如果病歷資料不真實,整個手術操作流程就不可靠了,這樣的話,在法律上是可以推定醫療機構存在過錯的。”但金尚江表示,在現實中,消費者去找監控證明是很困難的。
如果沒有監控,但有可以證明掛名診治的錄音是否可行呢?“如果在跟醫生溝通的過程中,能獲取這樣的錄音證據,有原始載體可以驗證的話,醫院也不否認錄音的內容,實際上是可以采信的。”蔡蕓還介紹,舉證時也可以看是否有偽造病歷的情況,可以通過第三方技術鑒定。“責任方面的話,看醫院診療是否合規,如果合規的話,更傾向于從合同方面考慮醫院的違約責任。”蔡蕓說。
輕醫美、生活美容、醫療美容有何區別
如何選靠譜的醫美機構?
“美容、整形是有區別的,超過了一定的范圍,就成了超范圍行醫甚至非法行醫。”在直播中,蘭云還講解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區別。“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生活美容則與醫療美容相對。“生活美容是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進行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而輕醫美則是通過無創或者微創醫學療法進行皮膚護理。”蘭云介紹。
蘭云介紹,消費者常常被輕醫美的“輕”字所誤導,出現跟風消費等情況。“求美者在消費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不要盲目做一些不適合自己的醫美項目,同時還要重視輕醫美有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副作用。”蘭云介紹。
那如何選擇放心靠譜的醫美機構呢?蘭云建議:“要選擇有資質的機構和醫師,選擇的醫美機構必須要有衛生行政機關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該醫師必須在該機構注冊,同時需持有美容主診醫師資格。”蘭云介紹。
都市時報第十二屆“3·15”消費維權普法活動報料途徑
1.都市時報微信報料助手:掃描二維碼添加都市時報“3·15”活動助手微信報料。

2.都市時報客戶端:掃描二維碼下載并注冊賬號后,登錄都市時報App,點擊首頁“活動”欄目,進入“3·15”專題后點擊“報名”填寫信息。

3.都市時報官方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都市時報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里留言報料。

4.都市時報熱線:報料熱線0871-65392959。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