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熱還在持續。
那邊廂,“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3%,目前市值接近50億美元;同類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在5月初獲得3億美元投資,投資者包括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和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投后估值超過20億美元。
這邊廂,A股題材炒作風頭正勁,豐樂種業、雙塔食品、金健米業、哈高科、大北農等人造肉概念股集體飛漲,即使上市公司出來澄清與人造肉毫無瓜葛也擋不住投資者洶涌的熱情。

35斗對“人造肉”相關公司進行了系統梳理,從技術、產品、投融資、渠道、受眾等層面剖析“人造肉”公司發展情況,結合國內消費習慣和產業特征,擬剖析“人造肉”在國內的發展前景。
“人造肉”公司全覽
通過crunchbase數據庫,我們查詢到了全球與“人造肉”相關的公司,這些公司一共有11家,其中7家位于美國,荷蘭、以色列、加拿大、新西蘭則各有一家,美國是“人造肉”公司的大本營。
“人造肉”相關公司盤點:

數據來源:crunchbase,35斗整理
從時間線上看,最早在1997年,就有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公司成立,之后則在2011年前后迎來高峰。
“人造肉”的技術路徑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制造“素肉”;其二是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細胞,然后在培養基上進行增殖。
前者的代表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后者則有Modern Meadow、Mosa Meat、Memphis Meats等公司在進行研究。11家“人造肉”公司中,有7家是走的植物蛋白肉這一路徑。
從“吸金”能力看,Impossible Foods奪得桂冠,累計融資金額高達近7億美元,Gardein 、Field Roast也有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11家公司整體融資約為12.8億美元,平均下來每家公司融資過億美元。(Beyond Meat IPO融資不算在內)
多次出手的投資機構包括Horizons Ventures、Collaborative Fund、SOSV、GV、IndieBio、Bits x Bites等,傳統食品巨頭也并購了食品創新領域多個標的。
“人造肉”公司業務概覽:

數據來源:相關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從原材料看,植物蛋白肉類公司基本是以各種豆類為蛋白質來源,包括黃豌豆、大豆,少部分會選擇谷物、小麥為原料,細胞培育肉則是從活體細胞直接取材,然后在實驗室或培養基培育。
兩種不同原材料的“人造肉”面向不同人群,前者適用所有人群,后者對素食主義者來說等同于“真肉”,不會進入其食譜。
就產品形態而言,幾乎所有公司都會根據歐美人群的主流飲食習慣來開發產品,最多的產品形態是漢堡、香腸、肉餅,肉醬;渠道方面,商超、食品連鎖、餐廳是主要銷售場地,根據場地不同,產品形態也會不同。
比如快餐店主要是肉餅、漢堡,而商超、食品連鎖則主要是冷凍肉塊、保鮮肉醬等。幾類產品形態之間沒有本質區別,主要是加工和貯存工藝不同。
環境友好、節約能源、飲食健康、使動物免于屠宰,是“人造肉”公司提及最多的優點。
“人造肉”最大的障礙在于成本。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素肉價格略高于普通肉類,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餅定價都在12-16美元磅,而美國牛肉碎的價格在9美元左右,同時因為規模化養殖,價格還在進一步下降。
通過細胞培育的肉類成本更加高昂,每磅高達上萬美元,以至于短時間內根本不會大規模地生產。結構Memphis Meats的數據顯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產成本是9000美元,該公司預計,到2021年,人造肉的價格將降至消費者可承受的水平。
中國版“人造肉”:素肉、豆腐、辣條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非常多樣化,在我們的食譜中,素食是非常多的,最常見的就是豆制品,以及基于其衍生出的各類樣貌逼真的“仿制品”,也包括“素肉”。
中國的人造肉與美國的人造肉在用途上有區別,國內的人造肉是作為多樣化食物的一部分,而國外則是為了替代肉類。
我國關于“人造肉”也早有研究。趙新淮等人在2003年的學術文章《國外大豆蛋白的生產、特性和應用概況》中指出,大豆蛋白原料經過熱塑性擠壓處理后可以形成具有微孔結構的不溶性固體基質,在以后的加工中這種結構不發生大的改變。
而利用分離蛋白生產出的纖維蛋白經過一系列后處理,可形成類似于動物肌肉的物理結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
組織化蛋白均能夠提供所需要的嘴嚼感和彈性,并在生產過程中將其加工為不同形狀,如粒狀、塊狀、片狀等。組織化大豆蛋白的應用主要是替代動物蛋白應用于肉制品中(如粒狀的組織化蛋白),或者是模擬肉制品(塊狀或纖維化的組織蛋白)。
從經濟上來看,組織化大豆蛋白可以替代30%左右的原料肉且不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同時組織蛋白對水、脂肪的高保留能力還有利于高脂肪食品的品質改善。
我們在電商平臺搜索“素食”關鍵詞,按照銷量排序找到了以下廠商和其代表產品。
國內知名素食廠商及產品:

數據來源:電商網
可以看到,國內素食產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在外觀上也更趨于真肉,并且適合國人的烹飪習慣,價格也比較親民。素肉這一“人造肉”產業鏈上主要有大豆種植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流通批發企業,前段時間A股的暴漲已經充分挖掘出了題材股,包括雙塔食品、大北農、金健米業、安琪酵母等上市公司。
在實驗室培育肉這一技術路徑上,未見有國內公司布局,卷入人造肉炒作風波的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繼發布了公告,澄清未在進行“人造肉”的研究。
如海欣食品指出:公司僅使用少量大豆蛋白類原材料,不生產“人造肉”產品。公司主營業務構成包括速凍肉制品、速凍魚肉制品和常溫休閑魚肉制品,無人造肉產品。就美國Beyond Meat公司的相關產品和技術,公司目前無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儲備。
交大昂立也指出:不涉及媒體報道的“植物提取物人造肉”的相關業務。
“人造肉”案例之Beyond Meat:產品多樣,商超、食品連鎖是主要渠道
Beyond Meat由Ethan brown創辦,他出生于1972年。在Beyond Meat的上市招股書中,他簡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為何要創辦替代肉類的食品公司。
小時候,Ethan brown在馬里蘭州西部的農場度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喜歡身邊的同伴、谷倉和田地里的牲畜,以及樹林、溪流和池塘里的野生動物。
在完成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學業之后,Ethan brown從事燃料電池方面的工作,但他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攝取蛋白質,一定要從動物身上來嗎?”
環保學家Robert Goodland 和 Jeff Anhang的研究啟發了Ethan brown——肉類生產和屠宰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超過其他行業,人類需要替代肉類的食品,生產更清潔、食用更健康。
2009年,Ethan brown終于決定開始尋找答案。他創辦了Beyond Meat,從植物產品中復制動物蛋白,創造出純素肉替代品,努力減少對動物蛋白的依賴,減少其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Ethan brown看來,肉類不過是氨基酸、脂類、微量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的組合,不一定要從動物身上獲取,換句話說,肉的核心要素不是動物專有的,在植物中也很豐富。
Beyond Meat直接從植物中提取這些成分,并按照動物肉類的基本結構進行“重制”。
相比養殖、宰殺、肉這個生產路徑,Ethan brown認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更加溫和、環境友好,能夠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99%的水資源消耗、93%的土地需求、46%的能源需求。另外,還可以為動物帶來福音,使其免于宰殺的命運。
Beyond Meat歷史沿革:

資料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Beyond Meat官網
Beyond Meat產品線:

資料來源:Beyond Meat官網
Beyond Meat產品線分為“即食”和“冷凍”兩類,前者包括漢堡和香腸,后者是牛肉碎、雞肉條。
自The Beyond Burger取得成功以來,Beyond Meat在美國領先的食品零售商中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如Ahold、Kroger、Target和Whole Foods Market等。Beyond Burger已經在大約11000家餐廳和餐飲店出售。
Beyond Meat產品覆蓋的餐廳和商超:

資料來源:Beyond Meat官網
商超渠道是Beyond Meat最重要的產品銷售渠道,年報顯示,2018年其前三大渠道依次為United Natural Foods(UNFI)38%、DOT Foods 17%、Sysco 14%,合計占有約70%的采購量。
近三年Beyond Meat銷售收入增長迅速,2016年為1620萬美元,2018年8790萬美元。不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6年虧損2510萬美元,2018年虧損2990萬美元。

數據來源:Beyond Meat招股書
Beyond Meat一直比較重視研發,近三年研發支出分別為580萬美元、570萬美元、960萬美元。
截至2018年9月29日,其擁有355名全職員工,其中包括233名運營人員,44名創新研發人員,35名銷售和營銷人員以及11名財務人員。
目前,Beyond Meat的在研項目包括:

數據來源:Beyond Meat招股書
在招股書中,Beyond Meat還提到了他們的供應鏈和生產流程,主要生產原料是黃豌豆,第一大供應商是Roquette America inc.,另外還有一家中國的供應商借道加拿大為其供應原料,不過并未給出名字。
具體生產流程看,首先,含有豌豆蛋白的干混合物會在Beyond Meat的制造工廠內合并,然后進行積壓并加入水,通過加熱、冷卻和壓力變化等方法獲得編織蛋白質(woven protein),冷凍編織蛋白質是所有產品的基礎,之后加入調味劑和其他成分形成產品打包出售。
Beyond Meat的產品生產過程:

資料來源:Beyond Meat招股書
Beyond Meat認為,消費者對基于動物的肉類消費對健康、環境和動物福利的負面影響的認識,導致對基于植物的蛋白質替代品的需求激增,植物乳制品已經占到整個乳制品市場的13%左右。
美國大約2700億美元的肉類市場適用于此邏輯,來自植物蛋白的肉類替代品將獲得與植物乳制品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Beyond Meat認為這一市場是350億美元。
作為植物性肉類的市場領導者,Beyond Meat已經具備了抓住這一機會的條件。
“人造肉”案例之Impossible foods:比爾·蓋茨、李嘉誠青睞
Impossible Foods成立于2011年,是美國的一家食品公司,總部位于加尼佛尼亞的紅木城。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這家公司能夠通過大豆根、小麥、椰子油等植物原料制作出“肉類”和乳制品,制作過程中不需要用到任何動物制品,其產品無論是在外觀還是口感、甚至是烹飪方法上都與真正的牛肉沒有差別。
Impossible Foods創始人Patrick O. Brown頗具學術背景,他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同時也是DNA微距陣技術的發明人。
Brown先后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醫學學士和博士學位,在博士后期間,他與同僚一起發現了逆轉病毒機制。
Brown在2001年參與創立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希望能夠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解決科研信息不平衡的問題。
2011年,Brown招募了一小隊科學家,希望尋找一種方法,能夠人工制造出在口感和外觀上都與真實肉類無異的素食肉。
為了賦予素食肉真實肉類的味道,Impossible Foods采用了含有豐富血紅素的大豆根作為原料。
除了口感,為了制造出以假亂真的“假肉”,Impossible Foods的科學家們同樣再現了動物肌肉中一些關鍵的特征——脂肪、結締組織。
2016年到2017年間,Impossible Foods都只在加尼佛尼亞和新澤西州小范圍的供應產品,并且不對零售店供貨。
小試牛刀后,他們決定擴大自己的生產能力。2017年3月,Impossible Foods宣布自己將在加尼佛尼亞的奧克蘭建立第一個大型工廠,建成后公司產能將達到1個月100萬磅。同年8月,公司獲得了淡馬錫控股領投的新一輪融資;9月,工廠正式投入生產。
目前,Impossible Foods一共經歷了8輪融資,累計拿到了6.87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0億美元,以下是其融資事件詳情。

數據來源:crunchbase,35斗整理
最新一輪融資消息公布之前,Impossible Foods與漢堡王(Burger King)達成了合作,將在美國超7000家漢堡王門店銷售其拳頭產品素食漢堡(Impossible Whopper),這對于其渠道拓展和銷售上量有巨大幫助。
肉類替代品市場已達300億元,還將持續擴大
市場研究機構對肉類替代品市場前景均保持樂觀。FAIRR的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全球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8%。
目前,增長率約為加工肉類產量的兩倍,年銷售額約為20億美元。到2020年,植物肉類市場將達到52億美元。從長遠來看,到2050年它可能占市場的三分之一。
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豆腐、植物蛋白制品等)

數據來源:MarketsandMarkets
肉類替代食品以植物蛋白制品取代動物肉類,其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素食群體,包括宗教信仰原因和文化原因帶來的吃素習慣者。
全球素食主義者增長最快的地區是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而在華人文化圈,素食是食譜中的重要特色,無論消費群體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因環境保護、健康飲食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肉類替代品。養殖動物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并影響土地、空氣、水資源等持續利用,肉類替代品則無此類風險。
肉類替代品原料來自于植物,可以避免動物在飼養、屠宰過程中的添加劑濫用、病菌感染等,如常見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過量食用肉類常也常與癌癥發生相關聯,盡管存在有力的科學依據,但仍會促使更多人選用肉類替代品。
2016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2050年,“健康”飲食(即含有較少肉類的飲食)可以預防全球每年510萬人死亡。無肉蛋白質產品不再局限于相對狹窄的消費者群體或素食主義者。
與之相應的是,植物飲料也成為市場的新寵,大豆和杏仁奶,已經占到整個乳制品市場的10%。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5年,全球植物乳制品替代品的銷售額翻了一倍多,達到210億美元。“人造肉”、“人造奶”,人類在開發可持續食物系統的路上步履不停。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