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路徑—— 產業興起來 群眾富起來

蒙自草壩好吃米稻業基地 供圖

近年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積極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有效路徑,逐漸走出一條群眾增收、集體受益、產業發展、企業獲利的鄉村振興路。

黨建引領激活新引擎

“以前種植苞谷每畝地收入2000元,現在種植玫瑰花收入2萬元,就是多出來的這個‘0’,讓大家的生活實現了大變樣!睆浝帐姓卤I鐓^小河邊村民常說。近年來,該村通過組織9戶黨員代表和4戶群眾代表先行先試種植玫瑰花,構建“支部引領+集體監督+合作社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帶動小河邊村民實現糧農到花農的轉變。2023年,該村玫瑰花產業綜合年產值超過9800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74萬元。

在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過程中,紅河州緊盯建強建好基層黨組織這個關鍵,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深化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雙提升行動,著力把農村實用人才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并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明確村(社區)黨組織引領職能、職責權限、運行機制、基礎保障等,指導黨組織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引導村(社區)“兩委”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通過法定程序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并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法定代表人。

自2018年以來,紅河州組織部門爭取中央和省級集體經濟項目、“四位一體”項目資金6.028億元,優先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地、供水、供電等需求,落實用電優惠、稅費減免等政策。截至2023年底,該州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成立4453個,其中黨組織領辦852個。同時,成功申報國家級示范合作社29個、省級示范合作社80個!

因地制宜闖出新路子

依托地處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核心區的優勢,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以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公司為抓手,探索“內源式村集體企業主導”發展模式,盤活村莊資源、帶動群眾增收、促進梯田農耕文化傳承發展。截至目前,該村村集體公司實現旅游總收入407.74萬元,戶均分紅27351元。

建水縣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重點村(組)建立葡萄產業合作社黨支部,組建“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到全國各地開展葡萄種植服務,年均派出疏果工2萬余人,實現人均年收入6萬余元。

緊扣“農民增收、集體收益”目標,紅河州探索實踐了“集體經濟強村十法”、脫貧群眾“增收六種模式”,舉辦擂臺賽評選表揚助農增收表現突出的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探索出蒙自草壩鎮“622”聯農帶農益農模式、瀘西“小香蔥”產業聯盟等一批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

同時,采取“合作社+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電商”“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企業”等模式,探索支持合作社(聯合社)依法成立公司、入股優質企業或開展合作經營,支持農業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帶技術、項目入股等形式,基層黨組織實現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良性循環,村(社區)“兩委”職能延伸到產品生產、市場營銷等領域,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經濟工作有效銜接。

建立利益聯結培育新動能

開遠市羊街鄉推動開遠市臥龍谷優質米加工廠與老燕子農耕銷售等5個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構建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聯合發展模式,實現村與村、村與企、產與銷之間的有效連接,帶動當地及周邊鄉鎮(街道)8000余戶農戶種植水稻6.57萬畝,實現增收1.5億元。

緊盯“聯得緊、帶得穩、收益久”目標,紅河州積極探索“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參與產業、分享收益、增收致富。通過招商引資、異地合作、本土培育等方式,積極引進龍頭企業以訂單協議、技術指導、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入合作社;組織引導農戶以自有資金、土地經營權、林權等作為資本加入合作社,或以訂單收購、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就業務工等方式與其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雙綁”;明確權責關系和利益分配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在追求經濟效益和履行社會責任之間找準結合點,實現企業、農戶、合作社、村集體都有合理收益。

目前,一個個以黨支部為引領的村集體合作社在紅河州持續發展壯大,成為帶動當地集體、農民雙增收的強勁引擎,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強勁動能。2023年,紅河州行政村集體經濟性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6611元、增長14.6%,連續兩年高于全國、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水平。

云南網記者 饒勇 通訊員 倪琴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