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平安邊境模范鄉鎮下金廠鄉的鄉村振興密碼——守好碧水青山 繪就興邊畫卷

下金廠鄉大壩村 本報記者 張文峰 攝

本報記者 王世涵 張文峰

位于中越邊境的下金廠鄉,轄6個行政村104個村小組,常住人口1萬多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最小的鄉鎮。下金廠鄉統籌平安與發展,久久為功,固邊穩邊興邊,全鄉矛盾糾紛調處率達99%,連續10年未發生“民轉刑”“刑轉命”案件,91個自然村3年“零發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達98.2%……今年2月,下金廠鄉被命名為首批“全國平安邊境模范鄉鎮”。

凝心聚力穩邊固邊

10頭牛、30只羊,這些年,發展養殖業讓地處邊境偏遠山村的楊光明一家擺脫了貧困。

3戶人家15位村民,楊光明所在的下金廠鄉中寨村委會楠木坪村是全鄉最小的抵邊村,距離中越邊境線不到300米。“我生在邊境、長在邊境,放牛種地就是巡邊守邊,守邊就是守家。”楊光明說,如今,山間巡邏路也是他的致富路。

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近年來,下金廠鄉依托邊境聯防所、抵邊警務室、部隊執勤點,建立以黨政主要領導為指揮長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指揮中心,統籌推進平安邊境模范創建、網格化管理和普法強基補短板等工作,做到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形成軍警民一體的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新格局,為筑牢邊境安全穩定屏障提供了堅強保障。

前不久,下金廠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邊防辦負責人何高勇受到中寨村委會半坡寨村小組李大姐的熱情邀請:“小何,我們家的事多虧了你們,什么時候有空一定要來吃頓飯。”年前,李大姐與丈夫產生糾紛,吵得不可開交。轄區網格員走訪排查后及時上報,何高勇聯合派出所、綜治辦、司法所、婦聯等部門,帶著“流動調解室”多次上門調解,成功化解了糾紛。

“要真正實現‘一網兜’,既要靠前服務及時了解群眾訴求,更要注重發揮各方合力有效回應群眾訴求。”成功處理轄區40余件糾紛后,何高勇感悟頗深。

為破解邊境社會治理難題,下金廠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實行“網格走訪+線索摸排+包案化解”工作模式,形成了格中有警、事在格中、穩在格內的管控格局。此外,針對轄區土地糾紛、感情糾紛較多的實際,融合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村委會、黨支部五方力量,組建“流動調解室”,實現矛盾就地化解,筑牢邊境社會安全穩定的“底座”。

一件件糾紛化解,一個個難題解決,有溫度又不失力度的治理,為平安邊境建設添磚加瓦。“鄉親們信任更足了,守土固邊、堅守家園的意識更強了。”何高勇說,近年來,“紅袖標”志愿服務隊、普法文藝隊等群眾隊伍活躍在守邊一線、矛盾化解一線,成為穩邊固邊的堅實力量。

激活資源富民興邊

山巒疊嶂、云霧繚繞,下金廠鄉云嶺村委會大錫廠村4000余畝仿野生石斛基地中,“蘭花王”郭喜兵說起他與石斛20多年的不解之緣:“之前賣蘭花、種石斛完全是為了生計,村里都是石頭山,以前在石頭縫里栽玉米,總是廣種薄收。”

高山密林一度限制著下金廠鄉的發展,而破解發展難題的密鑰也藏于深山之中。

“下金廠鄉海拔高低懸殊大,水熱分布不均,常有‘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氣候差異,一年中有200天為霧天。”郭喜兵說,獨特的自然資源造就了下金廠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石斛便是其中之一。靠山吃山,郭喜兵一邊扎根山林做蘭科植物研究,一邊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仿野生石斛種植,找到了增收的門道。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村民致富,麻栗坡縣引進云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黨組織+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引導農戶流轉6000余畝土地入股企業,帶動轄區群眾參與種植4000余畝,開發出“石斛雞”“石斛酒”“石斛保健品”等產品,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

從生態美到生態富,發展綠色經濟是下金廠鄉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解。近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下金廠鄉因地制宜發展石斛、蘭花、金銀花、古茶樹、砂仁等綠色產業,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以產業轉型升級促群眾增收致富,全鄉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越來越多村民住上小康房、擁有好產業、走上致富路,邊境安全根基越筑越牢。

經過平坦的通村硬化路駛向大壩村委會大壩村小組,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入村路整潔干凈,小菜園、小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蘭花種植大戶劉南昌的庭院里,5000盆蘭花、石斛盆栽將院落點綴得充滿生命力,劉南昌自豪地說:“這些蘭花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去年一年賣了10多萬元。”綠美建設和產業發展同步抓,大壩村蘭花庭院經濟發展得紅紅火火。

以花謀產業,大壩村還投入村集體資金5萬元流轉30畝土地發展金銀花種植,帶動50余戶農戶種植面積500余畝。“今年,村里準備再拓展500畝金銀花,建設加工基地,同時引導群眾種植900畝萬壽菊。”大壩村黨委書記蔣德友說,“5月蘭花盛開,7月金銀花飄香,9月萬壽菊成片,現在村子環境越來越美,基礎設施越建越好,未來發展賞花游、觀光游、紅色旅游前景無限。”

在中寨村委會,在外打拼后返鄉的年輕村支書姚先學正勾勒著“千牛村”的發展圖景:“州里出臺了‘牛十條’推動牛產業發展,養牛不但增收還有補貼,大家都很積極,‘千牛村’指日可待。”近年來,中寨村將小黃牛養殖作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2023年,全村112戶養殖小黃牛900余頭,產值達600萬余元。“積極發展產業、參與守邊、建設鄉村,村民們還可以獲得積分到‘初心小屋’兌換物資,各項工作都十分積極。”姚先學說。

如今的下金廠鄉,邊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邊有動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已成為全鄉各族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