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探索多樣化途徑,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越來越多的鄉村持續壯大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家底”不斷增厚、農民抱團發展、巧打“資源牌”……全省各地村集體經濟發展呈現多點開花、壯大提質的良好態勢。
激活資源要素
集體經濟總量破億元
眼下,正是冬草莓上市的季節,紅塔區春和街道孫井社區一草莓種植基地里,每天都有市民來采摘草莓。2022年4月,孫井社區投入220萬元成立玉溪孫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流轉土地11畝,其中6畝用于種植草莓、5畝用于種植小番茄,全年銷售收入60余萬元。“去年,我們順應市場需求,將小番茄改種為大葉茼蒿,草莓產量也比較好,預計收入可達70萬元。下一步將擴大種植規模,壯大村集體經濟。”孫井社區工作人員滕建榮說。
夜幕降臨,位于紅塔區玉帶街道鄭井社區的火車集市熙熙攘攘,不僅有五彩繽紛的兒童樂園,還有香氣撲鼻的各類小吃。去年1月,依托閑置的老昆玉鐵路玉溪段,鄭井社區盤活閑置資源,打造了主營文旅產業的翡翠項鏈商業圈,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打卡。同時,主營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臺山商業圈和主營建材的云興商業圈也應運而生。去年,鄭井社區實現集體收入2760萬元。
紅塔區春和街道黑村社區充分利用下轄紅塔產業園區這一優勢,成立玉溪玖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與園區企業達成合作,為其提供保潔及快遞打包等服務。公司的成立,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同步增長。“我們在這里上班離家很近,完成工作就可以回家,收入不錯還能照顧家里,很方便。”社區居民蘇美芬說。
近年來,紅塔區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途徑,鼓勵各村(社區)充分激活資源要素,創新體制機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截至去年11月底,紅塔區77個有集體經濟的村(社區)共成立村辦公司97家,經營性收入全部在1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占48.1%,總量突破1億元。
推行“班老做法”
集體經濟群眾收入雙增長
“勐弄自然村七成土地都流轉了,換來的是產業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吸引農業龍頭企業、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去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100萬元,比前一年翻一番。”看著掛滿枝頭的辣椒,進入采摘期,滄源佤族自治縣班老鄉班搞村黨總支書記王強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班老鄉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扎實推進邊疆黨建長廊示范建設和打造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硬指標、“金鑰匙”,通過黨建引領,探索推行項目建設帶動一批、自主經營創收一批、資產收益保障一批、其他渠道補充一批“四個一批”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班老做法”,實現集體有“活錢”、村民增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依托抵邊紅色精品小鎮、邊疆黨建長廊“四位一體”和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等項目“抱團共建”,讓“好項目”變成“好資產”,班老鄉的街道成為抵邊鄉鎮最具民族特色和商機潛力的精品街道。
“現在,我們村每年僅賓館和商鋪租金就有10多萬元,再加上百香果、橡膠等產業收益分紅,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集體經濟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下班老村黨總支書記肖鴻說。
班老鄉通過成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和旅游服務公司,實現實體化運轉,積極打造“班老回歸”體驗游、“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研學游、“亞洲象國家公園”探秘游及“民族團結御辱主戰場”“貢象文化”沉浸游的復合型鄉村旅游綜合體,讓鄉村振興從“好風景”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
“隨著班老‘回歸之鄉’國家級旅游景區的成功創建和貢象節的成功舉辦,到轄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為群眾帶來了更多商機。”上班老村黨總支書記楊林說。
此外,通過村黨(總)支部“搭臺”、合作社“唱戲”,班老鄉發揮好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的載體作用,用好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讓村民變身帶貨主播,村集體經濟搭乘電商東風,有效擦亮“土特產”班老品牌,實現家門口“變現”,全年產生綜合性收益112萬元。
“過去,我們的農特產品大多都只能自產自銷,‘變現’難。現在好了,‘土特產’在線上線下都有了好銷路,收入越來越多。”下班老村村民胡林說。
截至去年底,班老鄉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10.9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87.8萬元,6個村經營性收入均達20萬元,村集體經濟與群眾收入實現雙增長。
抱團互助發展
收益連續兩年超百萬元
日前,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召開分紅大會現場,村民依次簽字蓋章領現金,并領取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桶油,開開心心扛回家。此次共有305戶村民領到2023年度村集體經濟分紅款48萬元。
去年,秋那桶村村集體經濟收益可納入年度收益分配的有120萬元,按照分配方案,48萬元收益以戶為單位分配,戶均分紅1200元。
“我不僅領到了分紅,還領到了務工工資,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村民甘娜領到分紅后說,感謝中交親人的真情幫扶。
2021年10月,中交集團幫扶干部、時任秋那桶村第一書記李微與村“兩委”在貢山縣、丙中洛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借著中交集團“怒江建筑產業園”成立的東風,成立云南爍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中交集團幫扶項目及地方政府“以工代賑”工程項目,拓寬集體、村民增收路,破解長期以來勞務經濟徘徊不前、村集體經濟后勁乏力的困境,闖出了一條黨組織牽頭、公司化運營、社員參與“抱團互助”的發展新路徑。
在中交集團的幫扶下,近幾年,秋那桶村富民強村產業步入快車道,成立天然有機食品加工廠,建立特色種植養殖基地,打造怒族文化街等,逐步建立起以建筑業為主,酒店旅游服務、農特產品加工銷售、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為輔的“一主三輔”產業發展格局,村集體經濟實現“四條腿”走路。
如今,秋那桶村建筑業不斷發展壯大,旅游服務業紅火繁榮,山藥、靈芝等特色種植業初見成效,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讓村集體經濟勢頭強勁、越來越旺,村集體經濟收益連續2年突破百萬元,群眾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今年,我們將以‘開年就開干、開局就加速’的作風,加快實施靈芝擴種、建筑業拓展、農文旅融合、鄉土人才培育等項目,營造要實干、要快干、要把事干好的濃厚氛圍,爭取連續3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破百萬元,讓更多群眾從發展中享受更多紅利。”中交幫扶干部、秋那桶村第一書記高苗說。
本報記者 浦美玲 李春林 李壽華
見習記者 李鐵成
通訊員 史敏 楊瑞雪 羅羚友 施海霞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