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邁山50米高的蜂神樹上掛滿了蜂巢,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記者 王毅 攝
2023年“國慶+中秋”雙節長假已經結束,這是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黃金周。統計數據顯示,長假期間,景邁山30余家民宿酒店入住率超過97%,大部分都是提前預訂的。10月1日至10月3日,景邁山景區游客接待量每天都在3000人以上。
景邁山所處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9月29日至10月6日,共接待游客23.40萬人次,是2019年國慶假期8.70萬人次的近3倍;實現旅游收入2.10億元,是2019年0.52億元的4倍。與今年春節假期相比,接待游客增加7萬人次,旅游收入增長1.32億元。
當地翁基村民巖保的民宿和餐廳,可供30余人住宿、100余人就餐。然而,這個假期,他還是忍不住感嘆:“游客真是太多了!不夠住!根本不夠住!”

景邁山的霞光 瀾滄縣委宣傳部供圖
沒人能拒絕加入全球公認“名品”錄的茶文化
這份“成績單”的出現,幾乎是可預見的。
9月17日晚8點33分,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名錄》是于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時建立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包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定義中的“罕見”“無法替代”“全人類公認”等關鍵詞表明,《世界遺產名錄》值得旅游達人將其列為制定旅游線路的權威參考。

景邁山是茶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的載體 瀾滄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申遺成功后,“景邁山”在某團購網站上的相關的搜索量同比上漲了500%,普洱的旅游訂單量(含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350%。“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中國的第57項世界遺產,它的“前輩們”有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等。
同時,它也是云南繼麗江古城、三江并流保護區、石林、澄江化石遺址、紅河哈尼梯田之后的第六處世界遺產。前五位在文旅界的“咖位”都極高,也都收獲了不俗的旅游產業成績。以石林為例,在今年8月10日火把節當天,當地單日接待游客31.6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9億元。
對于景邁山來說,“復制”這樣的成績有其天然的優勢。“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世界遺產類型中第一個以“茶”為主題的茶文化景觀遺產,填補了世界遺產這一重要類型的空白。
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景邁山古茶林以實物的形式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的茶組植物在第四紀冰期中存活下來,讓中國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茶樹的起源地。

當地人正在采收茶葉 瀾滄縣委宣傳部供圖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包括5片古茶林、9個傳統村落、3片分隔防護林,遺產區劃定面積67.89公頃,緩沖區11927.85公頃。整座景邁山古茶林集中連片面積達1.8萬畝,樹齡50年以上的老茶樹有300多萬株,其中樹齡逾百年的古茶樹有100多萬株,樹齡最高達五六百年,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茶”史書。
作為血液里都飄蕩著茶香的中國人,真的很難拒絕景邁山的魅力。安徽游客曹慧茹說:“我個人對茶和咖啡比較感興趣,加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所以就趁著這次‘雙節’假日來了。我很喜歡這里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節奏,這次‘普洱行’沒有讓人失望。”

資料圖 當地人熱情向游客介紹景邁山 供圖
十三載厚積薄發和處處細致的“景邁風”
品茶香、觀茶林、逛村寨、學制茶……在這個假期,景邁山所在地“茶城”普洱共備下了54道文旅“大餐”,推出景邁機場—瀾滄—西雙版納,普洱—瀾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瀾滄—普洱,臨滄—瀾滄—西雙版納等4條重點精品旅游線路。
在旅游服務方面,交管部門派出執勤用車40輛次、警力192人次;抽調消防車126車次、消防隊員576人次到景邁山駐守;組織志愿者350人次,駐守在4個志愿服務站,接待游客20854人次,解答游客問題5066個;出動定點保潔人員368人次,巡邏保潔人員402人次;出動文旅執法和市場執法2個專班……全力保障游客游得放心、住得放心、吃得放心、購得放心。
這樣厚積薄發的風格,很“景邁”。

消防人員正在寨子里巡邏 供圖
2010年,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此后13年來,普洱市136萬余畝茶園完成生態化管理,其中瀾滄縣完成37.9萬畝,極大提高了茶葉品質。
2013年以來,當地陸續實施村寨文物保護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監測項目。在具體實施中,優先采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筑結構、特征和風貌,并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推動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群眾。
2015年7月1日,《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此后,《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實施辦法》《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普洱市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保護條例》先后頒布實施。

茶已經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產生活中 供圖
當地群眾對景邁山古茶林的保護意識也始終守護著這片土地。在作為遺產要素的古茶林、森林和古村寨等之上,附著著與茶文化有關的民間傳說、茶歌謠、宗教信仰、禮儀節慶、茶風俗和傳統種茶制茶技藝。當地人在嚴格遵守景邁山古茶林相關規劃、管理流程、決策機制的同時,也在學習、傳承、發展著相關的文化、技藝,延續著祖先對茶的感情。比如,嚴禁在古茶林內使用化肥、農藥,嚴禁毀滅性采摘等行為,嚴禁在古茶林內種植其他農作物……違者,會面臨輕則罰款、重則列入誠信黑名單的懲罰。
13載走來,景邁山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雖名為“遺產”,景邁山卻始終生機勃發,葳蕤可愛。

當地以文藝表演的形式講述景邁山的故事 瀾滄縣融媒體中心
保護與開發的“雙贏”,未來路會越走越寬
申遺成功后,景邁山的路要如何走?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后續將在5個方面推進后續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規劃先行,提高保護管理系統性、規范性。將對標世界遺產標準,修訂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統籌謀劃古茶林、村寨及傳統民居建筑保護、管理舉措,處理好文物保護與開發建設的關系。
二是開展監測、保護關鍵技術攻堅,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和水平。為提高古茶林、珍稀動植物監測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將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同時探索傳統民居建筑適應性改造技術,更好推動遺產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三是完善村民等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推動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總結推廣成功經驗,鼓勵引導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從事茶文化傳播、茶產業發展實踐,健全利益相關者參與遺產保護渠道。
四是持續挖掘遺產價值,加大價值傳承與傳統文化弘揚力度。研究茶產業發展歷史,挖掘茶文化哲學內涵,闡釋中國茶文化的世界影響,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推介中國茶故事和活態遺產保護“中國理念”。
五是推動有效利用,規范旅游發展,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制定遺產地旅游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定公布游客承載量,嚴控開發建設活動,推動社會公眾“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云南方面也表示,將堅持保護第一、規劃先行,提高保護管理系統性、規范性;鼓勵引導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從事茶文化傳播、茶產業發展實踐;深化有效利用,規范旅游發展,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更好推動遺產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當地也早就確立了“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的思路。以景邁山的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挖掘普洱以及臨近的西雙版納的旅游文化資源,以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提升當地茶產業標準,擦亮普洱茶乃至“云茶”金字招牌,讓茶的精神持續熏染景邁山,香飄全世界,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共同的期盼。
統籌:鎖華媛 張正
策劃:韓煥玉
記者:范春艷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