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描述過這樣一個情景:一個行者正順著河邊行走,對岸另一個行者大聲發問:“嗨,你知道怎樣到河對岸嗎?”行者答:“你就站在河對岸呢。”我們在新的地產變局中苦苦尋求彼岸,其實我們也許就站在彼岸。日益復雜化的現實是一種形象化的呈現,再現著突變,也孕育著生機。
當“6·1”新政在土地利用制度上發生變化時,所有的開發企業都面臨著發展與擴大的戰略調整,土地越來越難拿,大地塊更是難上加難,大家為了保證投資收益只能在產品定位上慎之又慎,產品研發上多花心思。“沒有永遠飽和的市場,只有不滿意的產品。”如果沒有高的產品性價比和良好的市場接受度,開盤再低的價格也沒有穩步上漲的可能。雖然大家都在說,不管市場的風浪有多大,好產品才是生存制勝的關鍵所在。但同時還有一句話也許大家忘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中沒有土地,哪里來的好產品?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中,“6·1”新政雖還是給昆明樓市帶來了“陣痛”,但還是有很多專注于產品品質的項目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于此,那些“陣痛”中的開發商很是羨慕,但很多因為國家土地、金融政策的調整,手中沒有土地,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忘了,其實身邊處處充滿著機會,只要能得到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和自身對項目相應的把握能力,他們也能把一個“停、緩建”項目弄成一個“香餑餑”。
“爛尾樓”的春天在何方?
有人認為,最美好的故事應該是悲劇氣氛開頭,喜劇結局收尾。而最凄慘的故事是什么?當然是:悲劇的開頭你來承受,而喜劇的結局是別人來享受。像昆明這樣,有至少20棟“爛尾樓”位于二環路以內,在企業競爭逐漸演變為土地、資金、產品綜合競爭的今天,如此地段的項目作為開發商,若不是實在“無力回天”,誰又甘心將其白白拱手讓人。那么,“爛尾樓”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途徑一:公開拍賣
通過司法途徑由法院組織公開拍賣,各債權人通過訴訟后取得生效法律文書,并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由法院對“爛尾樓”項目依法公開拍賣,所獲資金按照法律規定或債權人協議分配。買受人投入后續資金繼續開發。但是,單純依靠法律手段來處置“爛尾樓”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在依法辦事的前提下,采取司法和行政聯動的辦法,關鍵在政府,政府要界定好“爛尾樓”范圍,組織評估和審計,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說服債權人顧全大局,在“三公”原則下采取靈活措施打破僵局。云大文濤樓(原碧波大廈)正是此方案的成功范例。
途徑二:尋找接盤者
收購項目開發單位,由接盤人收購項目開發單位承接債務,并投入后續資金開發。與各債權人協商還款的金額、期限等具體事宜,從而獲得該項目,并繼續開發。
途徑三:收購債權
由接盤人與各債權人協商收購各債權人債權,以其掌握的債權獲得該項目,并繼續開發。一些因為債權債務糾紛產生的“爛尾樓”,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的完善,也越來越容易解決。國展中心附近的關上中心區一號地正屬此范疇。
停工達5年之久的南亞汽車商城,3月份正式確定了債權處置方案,據昆明某媒體報道: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昆明辦事處正向國內外買家公開轉讓其債權,預計有望在短期內為項目的債權尋找到新主人。
途徑四:資產重組和債轉股
將各債權人對“爛尾樓”項目的債權轉化為項目的投資,各債權人取得該項目的股份,并追加投資或引入外來投資,盤活該項目,并按照股份比例從該項目中分配收益。采用上述前三種方法時,一般情況下所獲得的用以償還債務的資金遠遠少于債務總額,導致各債權人的抵觸。而采用后一種方法,收回債權的時間可能過長。對“爛尾樓”的處置,債權人需要有務實態度。位于北京路的云南農墾經貿中心,在農墾集團實現了3年走出困境和3年大改觀的重大轉折后,籌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續建和盤活鼓樓資產成了主流聲音。農墾集團將于近期論證“第一高爛尾樓”的續建事宜。
一個硬幣總有兩面
四大優勢彰顯價值
國家宏觀政策的進一步調整讓土地供應愈加緊張,拍賣地價也愈加高昂,建設資金要求也隨之提高;加之自去年以來,購房需求旺盛,昆明樓市持續升溫,“爛尾樓”時來運轉,開始變得緊俏起來。加之,所有地方政府都希望在“爛尾樓”工程改建上有所突破,在政策上一定也會給予一定優惠。
同時,投資“爛尾樓”成本一般較低,一是因為“爛尾樓”報價的水分早已擠干;二是不少樓本身就在“跳樓”。所以,投資者一般可以原投資的50%—70%即可購得,甚至低至原投入的1/3—1/4即可擁有。
其次,建設期短“爛尾樓”的建設手續大都完備,土建接近尾聲或已基本完工,只待穿衣戴帽,若投資準,無疑建設周期大大縮短,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
最后,具體到昆明的“停、緩建”項目,大多地處二環路以內,地段優越,若能穩妥處理其遺留問題,產品升值空間將會很大。五大風險不可不防
盡管做“爛尾樓”獲利空間很大,但風險也很大。許多“爛尾樓”不僅僅是資金問題,因為如果僅僅是資金問題,完全可以找到下家,銀行也會支持。真正的“爛尾樓”大多就像路邊一直沒有人吃的蘋果,這樣的蘋果一般是有一定問題的。爛尾樓作為不良資產,銀行是要撇賬的,銀行當然不希望隨便撇賬,那樣肯定虧錢。所以,爛尾樓實際上已經是不良資產,進入不良資產的大多不是“休克魚”,而是“死魚”。所以,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投資者都需謹慎行事,以下一些風險尤其值得重視。
投資爛尾樓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投資價值。這一步走準了,全盤皆贏;走錯了,全盤皆輸,重蹈覆轍。“爛尾樓”難啃,最大的難題、最大的風險就在這一步,因為市場在變化,有“看不見的手”在作用。因此,衡量“爛尾樓”必須要先從其市場匹配性著手,即看這個項目經過重新包裝和運作后,能否成為可流動的商品。市場匹配性主要看戶型、規劃、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關鍵是市場需求。如果項目比較好,前后兩家發展商也可以建立合作關系。
與其他新開發的地產項目相比,爛尾樓有其特定的投資價值,但不能簡單地與新建樓對比。對爛尾樓要區分為不同的情況,如果出現爛尾的原因當時是特定的政策環境或市場行情造成的,而現在這些條件已經發生了好的轉機,這樣的爛尾樓自然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如果造成爛尾的條件仍然沒有發生變化,那么,投資價值就仍然無法顯現。特別是由于糾紛制約產權不明,債務糾紛不斷造成“爛尾”的,接盤時就更要慎之又慎。
設計缺陷有的“爛尾樓”設計尚可,不須大動手術就可竣工;有的項目則需要對設計和配套作大“手術”,前者好辦,后者風險不小,弄不好花錢成了“無底洞”,或者費力不討好,淘神不見效。
工程質量有的是生來就有點問題,有的就是有點問題你也不一定清楚,投資建設了或者使用起來才發現,這也是風險。
投資預算投資核算不準確,或者不量力而行,或市場發生變化,都有可能造成項目再次“爛尾”。更有投機者,以樓炒樓若失算,這風險就更大了。投資“爛尾樓”,一定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其次還有金融風險,投資者不能按時給銀行兌現,或者竣工后貸給個人的購房按揭款等,對金融機構來說也存在風險。
綜合上述因素考慮,與新開發項目比,如果要接手爛尾樓進行改造,開發商和投資者必須要理順與銀行等債權人的關系,面臨的棘手問題可能比較多,前期一定要謹慎考察才可行動。在運作爛尾項目時,一定要政府與開發商二者協力,政府在政策上要給予承建“停、緩建”工程的開發商以一定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而開發商也應在項目定位和產品操控上做得更加嚴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解決昆明市的“爛尾樓”問題,而昆明樓市也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激活點”。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