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北市區植物園板塊的都市楓林發出倡議:“孝敬父母,請給他們一個健康的家!”而位于世博板塊的云南映象也同樣意識到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及時推出了養生大盤,把醫療、保健引入社區,倡導小病不出社區的生活方式。這些樓盤的推出都傳達出了一個信息——樓市正在朝著“親情住宅”的方向靠攏。
隨著中國老齡化高峰的到來,一對夫妻贍養四老一小的情況越來越多,老人需要醫療服務,小孩需要的教育,人們的需求在不斷升級。買一套房子,有沒有醫療、教育等配套資源成為他們的首選。而隨著社區建設的不斷發展,讓社區替你承擔更多系統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響亮,購房者呼喚“親情”式的住宅。“親情住宅”,許多讀者都將其定位為:社區配套與人的關系的親密無間,依靠社區可以解決很多生活需要。
業內人士認為,從居住的角度看,離學校、醫院等服務機構近已經成為新建樓盤的最大賣點,而離這些服務配套近也是購房者節約生活成本的最佳選擇!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購房者買到的住宅只是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更多層面上的需求,如教育、醫院、體育等設施都相對集中在市中心的幾個區域,都使這些區域變成了樓市最受關注的焦點。除此之外,離城中心稍遠的大盤,如世紀城、新亞洲·體育城、滇池衛城等樓盤都規劃了較為全面的配套,成為樓盤銷售中的姣姣者。
隨著更多購房者對“親情住宅”的需要,目前,一些開發商在社區里規劃較為齊全的配套設施,或樓盤離學校、醫院等服務機構很近,已成為樓盤賣點。其實這就是社區服務價值的體現,但這只是真正完善的服務體系的雛形,無論是市場需求層面,還是房地產開發社會責任的層面,房產服務價值的缺失,都是值得業內人士深刻反思的問題。而隨著大量郊區居住板塊的崛起,這一問題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此,本報特發出調查問卷,你有什么樣的購房需求、你希望什么樣的“親情住宅”,都可以和我們聯系。
“我想買一套房子,最好是小區里有學校和醫院,如果小區沒有,周邊配套有也行。”本報地產服務熱線經常會接到這樣的咨詢電話,除咨詢樓盤的地理位置外,讀者關注度最高的就數配套了。其中一部分讀者表示,除價格地段外,購房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配套設施中要有學校和醫院。
購房時您首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您目前居住的小區能夠提供哪些服務?可以和我們聯系。
□熱線節選
生病的父母誰照顧
主人公:劉先生
讀者劉先生日前打電話進來,說他已經奔波了好幾個月,仍然為買不到合適的房子發愁。
原來劉先生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兩個人要照顧四位老人,前些年老人們身體都比較硬朗,他們沒感覺到什么負擔。但現在四位老人都上了年紀,而且老人們也都有各種毛病。他跟妻子為了照顧老人,疲于奔命,還不時生出一些口角。
“所以我和妻子商量,希望買到一處能夠妥善照顧老人身體健康的社區,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健康服務系統,平時能夠主動上門對老人進行健康指導、疾病預防,并且有全科門診對常見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如果老人有意外的重癥出現,還能夠及時將老人轉送到大的醫院進行治療。”劉先生說,他和妻子都要工作,不可能天天守在老人身邊,如果真有社區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那他們上班也就安心了。問題是,這樣的房子哪里才有?
那么請個保姆來解決這個問題能行嗎?“保姆只能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卻不懂健康方面的護理,而且老人們也不同意花錢雇保姆;我們也和他們提過新出現的老年公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還是希望能夠和我們住在一個社區。我們實在不忍心傷害他們的感情。”
劉先生自稱活得很“狼狽”,他希望能夠買到這樣的住宅,不但老人能夠得到妥善照顧,而且他們也能夠享受到運動、健康、醫療、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務,不出社區就能得到周到的保健和醫療服務。
我的孩子誰照顧
主人公:殷女士
家住南市區的殷女士是一個白領,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認可,但她坦言,自己活得很累。令殷女士覺得很累的,是她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
“我在單位事情比較多,經常要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才能回到家,孩子的父親因為工作關系,也經常去外地出差,幼兒園現在下午5點鐘就放學了,孩子根本就沒人去接,有時候他都不能按時吃飯。”提起兒子,殷女士說不出的傷感。后來,殷女士找到社區里的一位大媽,每個月付一些錢,請大媽去把她兒子接到家里照顧,她下班后再去大媽家里把兒子接回來。
殷女士說,她覺得挺對不起兒子的。盡管大媽人很好,但她還是比較擔心孩子的安全和飲食,而且教孩子做作業、做游戲之類的事情,大媽也做不了。她希望自己能住在這樣的社區:會有專門照顧小孩子下午5點以后生活的機構,在安全接送和提供飲食的同時,也能夠對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