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談及普洱茶時,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易武和勐海這兩個地名。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易武所產之茶被清廷指定為貢茶,很多茶號商鋪應運而生,“陳昌號”也在這個時期(1836年)由祖上陳繼云創建營運。根據爺爺陳升平口述,“陳昌號”為陳氏家族世代繁榮昌盛之意。“陳昌號”的創立點就是今天易武鄉落水洞旁的陳家凹子,全村都姓陳,自清時從石屏寶秀搬遷到此。從此世代開山種茶、經營著希望。
創立至今,歷經風風雨雨,步隨著普洱茶業的興衰,“陳昌號”與易武的陳氏家族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陳昌號”作為在易武本地地道的傳統茶號,雖開開停停,時興時旺,卻一直秉承先祖們“事必誠、人必忠”的教導。歷經陳氏族人的世代經營,“陳昌號”茶品早在清朝時就響譽東南亞各國,解放以來,給諸多國內外官員商界朋友及茶客們特制過很多茶品,取得茶葉界很高的贊譽。
第三代傳人(陳德勤)、第五代傳人(陳富信)因馱茶路途遙遠壩區瘴氣橫行,都故于在經營茶號的趕馬途中。據爺爺講述,當時馱到越南萊州和老撾的易武茶和倚邦茶都是最好賣的,商家老早就等著馬隊的到來,搶購裝船行運,而其它茶區的馬隊總是要等到易武馬隊走后才開始銷售,或要等一兩個月才能返鄉。按當時的條件茶莊商號都是結伴而行的,幾百匹馬隊,每每過一道河就會聞到一次比一次更香艷的茶香,而這些彌漫在古道上的香氣隨著叮叮當當的馬鈴聲灑落在大山深處。馱茶的馬隊是很幸苦也是很危險的,除了野獸猛禽外還有搶匪等等,一次在馬隊休息時,祖上陳富信把馬鞍卸在長滿青苔的枯木上,誰料枯木把幾馱茶掀翻在地,揚長而去,事后才知道原來此枯木非枯木,乃是背上長滿青苔的大蟒蛇。
“陳昌號”因各種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自1938年(陳富信)之后曾一度沒再經營。很多史物在除四舊中被毀,原址于1986年從易武陳家凹子搬遷到了現在的易武正街。1999年在第六代傳人陳升平、陳心平兩位爺爺的傳教下,我開始了“陳昌號”近60年來第一批易武普洱茶的制作。當時做茶時也得到張毅老區長的幫助,親自制作并傳受揉餅壓餅要點,受益頗深。1999年第一批茶餅原料為易武茶區三丘田、落水洞、麻黑古樹春茶,都是混在一起用三角布袋壓制的,單片凈重400克。壓制成品1500千克、祼餅、外包竹殼上印有“陳昌號”字樣。主要銷往韓國、新加坡和臺灣。
2005年時逢普洱茶升溫之時,在易武開始制作印有“陳昌號”內飛、內票、綿紙包裝等較為齊全的茶品。如今重新注冊了陳昌號,并主推普洱茶各大名山古樹純料,致力于茶號復興的陳氏家族,在全心全意耕耘普洱茶事業的同時迎來新的挑戰。產品除了傳統的生、熟茶的沱、磚、餅外,我們還不斷更新和研發新產品、新工藝,制出了甜蜜蜜、捂呼茶等茶客好評如潮的茶品。
“簡單是福”是我對近年來喝茶的心得,也想告訴所有普洱茶愛好者們,喝茶不要去鉆牛角尖,用平常心去喝茶,就能感受生活、感受驚喜、感受幸福。老有人問什么是好茶,個人認為好茶無外乎好的原料產地、好的制作工藝以及好的儲存條件。再者就是根據自己口感的喜好來選茶區特點。
“簡單是福”也是一款茶的名稱,這款茶是選用易武麻黑寨、落水洞村、三丘田村的頭春古樹茶為原料,全部采用鐵鍋殺青、傳統手工工藝制作而成,餅形周正圓滿,外觀粗實肥厚,湯色金黃透亮,入口厚重而綿甜、回甘醇厚而久,杯底留香時長,輕微苦澀、甜感強有喉韻,是2011系列古樹茶陳昌號純料玩家系列的主推產品。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