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如:“商業+地產”成就“深圳首富”

黃茂如簡歷
黃茂如,茂業集團董事長。

一年四登榜

2004年4月9日,證券時報旗下的《新財富》搞了一個“新財富500富人榜”。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子榮智健以85.2億元的資產登上榜首,而茂業集團黃茂如的財富是48億元居第8名。在深圳,他更是排名第一。從此,黃茂如走進了眾多財經記者的視野。

另外,2004年7月4日,由亞太文化財富論壇、《亞太文化·財富報》和亞太華商領袖聯合會主辦的“2004亞太最具創造力華商領袖”評選活動在新加坡結束。包括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萬科企業董事長王石在內的12位中國香港及海外的華商及18位國內的企業家得此盛譽,黃茂如也榜上有名。最受矚目的則是2004年10月12日頒布的“胡潤百富榜”,在該榜上,出生于廣東汕頭的國美電器董事長黃光裕以105億元的身價排第一。同是潮汕人的黃茂如則以30億元的身價排在第17位。

這一次,在深圳,他仍是排名第一。

“深圳首富”的名號也就此叫響。

地產與商業,水乳怎能相融?

黃茂如是以房地產開發起家的。九十年代初,茂業在布吉開發了深圳比較早的地產項目“茂業城”。此后陸續開發“都市花園”、“和平廣場”、“中兆花園”、“世紀豪庭”、“帝景峰”、“香蜜湖豪庭”等項目。這些項目的規模和影響都不是特別大,在深圳地產市場波瀾不驚。

與早期的民營地產企業相比,茂業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犯投資錯誤,而是通過這些“短、平、快”的項目,積累了相當的財富。

黃茂如的名聲很大程度上是在商業領域建立起來的。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產為基礎的。

從最早在東門的茂業百貨商廈到九龍城廣場、旺角購物廣場、和平廣場、東方時代廣場,茂業百貨用的都是自己開發的物業。茂業的地產開發為商業創造了獨特的優勢,這也是茂業百貨能夠不斷掀起深圳零售業價格戰的原因所在。

在零售獲得相當大成功后,短暫沉寂的茂業地產業務又“重出江湖”。2003年,深圳新的標志性項目,與地王大廈并肩而立的世界金融中心落成,茂業不知不覺讓深圳地產界吃了一驚。而這個超高層的項目居然

“只租不售”,讓業界為茂業家底之雄厚而深受震動。

茂業地產與茂業百貨猶如“哼哈二將”,除在深圳呼風喚雨外,還聯袂出擊重慶、惠州等地,對當地地產和零售業形成巨大沖擊。在重慶,茂業已圈定3個地產開發項目:江北觀音橋、渝中區較場口和沙坪壩三角碑。其中,觀音橋茂業大廈原為江田君悅爛尾樓,接手后的續建已近尾聲;較場口項目已是板上釘釘,待相關手續完結即可開工。茂業還在重慶主城幾大商圈選址,待2006年后即可完成100多萬平方米的商住樓建設。

茂業“地產+商業”模式,真的能夠百分之百水乳交融嗎?

“333制”橫掃商業地產?

歷史往往有許多相似之處,2003世界500強企業里,排名第一的就是沃爾瑪,當然另一零售巨頭家樂福也榜上有名并且名次非常靠前。

無獨有偶,2004年胡潤版中國首富黃光裕也是從事商業(零售)。而在深圳,首富則是茂業集團董事長黃茂如。

富豪排行榜的成績說明,在商品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商業資本的話事權越來越重要。雖然中國富豪榜上仍有半數地產商,但他們顯然正遇到零售大鱷的挑戰。而黃茂如的“地產+商業”模式,卻左右逢源、進退自如。

其實,地產和商業的糾葛,一直沒有斷過。最著名的例子是王石賣掉“萬佳”,看好地產而避開跨國零售巨頭的競爭。

與王石同城的黃茂如反其道而行之,并以此登上富豪榜。在他一手打造的茂業王國里,主營業務有兩塊,一是商業,一是地產,兩者互相融合。

地產商搞零售,最初很多是對商用物業價值的延伸。在開發商用物業時,經常遇到這樣一對矛盾:是馬上賣出去,直接套現,或者干脆分割成小塊搞“產權式商鋪”,還是只租不售,尋求穩定收益?但問題是,大的商鋪動輒幾百萬,誰來買,既然產權賣出去了,今后的經營管理、統一規劃怎樣解決?產權式商鋪風險更大,遺留問題更多。只租不售固然是個好辦法,但資金回籠的問題怎樣解決,銀行貸款怎么還,企業滾動發展怎么進行?

這個痼疾難道沒法解開?茂業又是怎么做的?

據茂業的一位高層透露,在茂業的版圖里,地產是支柱,商業是龍頭,地產根據商業需要搞開發,反之,商業又成為地產的經常性收入來源。為此,這些地產開發項目的商業用房部分,茂業采取“333制”,即公寓、商鋪等,1/3出售,以便回收房款;1/3出租,收租金;1/3自主經營賺取商業利潤,其中開設百貨店是商業利潤的主要來源。

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很多開發商在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另外,由于商業經營比較好,周邊帶旺之后,自有的商鋪物業也會跟著升值。另據介紹,與租賃商業用房相比,自建可節約10%-30%的綜合成本,而百貨業平均利潤率僅為2%。其次,自建房少了糾紛不說,物業管理更符合百貨商場的個性化要求,能為后期經營提供較好的硬件設施。

茂業的這種做法,對有些陷于兩難境地的發展商來說,不知道有沒有借鑒作用?而這種茂業特色的“333制”能夠保持全勝嗎?

價格屠夫?

做商業的很多,做地產的也不少,英雄豪杰那么多,黃茂如能夠脫穎而出,是不是有什么獨門暗器?

知情人士透露,黃茂如的獨門暗器就是成本控制,通過低價取勝。

據了解,茂業集團內部有一套獨特的成本控制體系,緊緊地控制價格。這個價格的控制,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生產的產品,即房子,另一個則是擺在自己商場上賣的產品。

當年,他開發的茂業城、雍翠華府、中兆花園都比周邊的房子價格低,低價取勝,迅速的回籠資金。

他在香蜜湖旁開發的香蜜湖豪庭起價才五千多元,而周邊都是上萬元的房子。

另外,茂業在營銷方面還進行創新,在深圳,首次提出“買一成、送一成”的概念。其實,就是打一些政策的擦邊球,為業主降低購房門檻。比如說,一套本來值50萬的房子,先提價到55萬元,首期應該是11萬,然后“買一成、送一成”,首期只需交五萬五,另外的一成免交。另外的44萬再由銀行按揭。也就是說,茂業玩了一個巧妙的數字游戲。這樣就降低了門檻,迅速實現銷售。

房地產還相對個性化,并且相對壟斷,價格戰并不是很好打。商業(百貨)由于產品的同質化,價格戰的殺傷力就大了。

兩年之前,茂業東門店就發生了一起“買一百送一百”的商業大戰,整個商場被圍得水泄不通。

也許,時間過了兩年,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的印象也會逐漸變得模糊,只有就在眼前發生的事情,大家的印象才會更為深刻。

2004年10月30日,東門茂業百貨又上演了一場“購物也瘋狂”的喜劇,有媒體這樣描述當時盛況:

瘋狂!太瘋狂!今天凌晨3時,東門茂業百貨終于宣布促銷活動結束了。由于洶涌不斷的客流,商家原本預計三天兩夜通宵營業的購物“滿100元送100元”活動,由“瘋狂63小時”變成“瘋狂66小時”。商家如此促銷創下業界銷售紀錄:連續66個小時“不打烊”,50萬人次的顧客光臨,消費營業額達7000萬。

面對這場“價格大戰”。東門的商家選擇了跟進。太陽百貨除了同樣推出三天“全場五折”,這幾天將營業時間延長到凌晨2時。東門天虹也打出了全場五折的橫幅,甚至直指茂業的“買100送100不如五折劃算”。

在這場商戰中,談論賺多賺少是無意義的。但有幾點可以肯定:茂業變成了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另外,通過這種活動,聚集了人氣,“到茂業去,那里的東西便宜”的觀念也深入人心。

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小小例子,說明茂業的價格戰術,關于他的內部管理,當然是自有一套,但由于渠道有限,本人也沒法更加深入的了解。

深港兩地同時上市?

做企業離不開資金,企業做到大了就想玩資本游戲,不管是出于企業本身對資金的需求(地產和商業對資金需求量都比較大)使公司取得長足發展,還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曾經有消息稱,深圳百貨零售行業“龍頭”茂業百貨準備赴香港主板上市,時間將會在2004年下半年。屆時,茂業百貨將成為深圳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百貨公司。

時間表已到,茂業上市猶未如愿。據知情人士透露,茂業百貨的上市工作確實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已經委托了普華永道、國泰君安、金杜律師事務所等相關中介機構為上市作積極準備,現在各項資產的審計工作都已基本結束。茂業百貨可能將首先將通過控股公司的方式在香港上市,然后在內地選擇主體直接上市。

有說法是茂業百貨在成立之時,就有將來到香港上市的意圖,因為當時就是按香港上市的要求來建公司的會計核算等各項管理制度的。到2000年,上市問題則提上公司的具體議程,甚至已經做好了招股說明書,但后來由于香港股市低迷等原因而推遲。

茂業百貨的母公司是深圳茂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下轄地產開發與經營、百貨、電器等業務,總資產超過70億元市值,資產凈值超過48億元。此次上市主要是百貨業,另外,2003年初茂業百貨將公司的家電部剝離出來成立的一家獨立子公司崇德電器,也將作為此次上市資產的一部分。

至于上市將募集多少資金,因目前處在上市之前的靜默期,茂業百貨對上市問題三緘其口。

其實,黃茂如在資本市場從來是不甘寂寞的。2000年,茂業集團就收購國企特力15958.8萬股國有法人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2.45%),不過后來還是因故退出了。黃茂如還表示,茂業集團將會繼續參與內地國有企業的改造,但他拒絕透露近期收購計劃。黃強調,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公司仍舊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利潤空間,最好是公司熟悉的行業,但目前還沒有找到。他相信一定會找到。

茂業對武鍋的一往情深,不知道是不是黃茂如所說的“繼續參與內地國有企業的改造”。茂業收購武鍋一事,也讓人浮想連翩。有人分析茂業集團意欲進入武鍋集團,或許有進軍商業地產的考慮。一個令人關注的事實是,武鍋集團地處武漢中商商圈的核心地帶武珞路,有89萬平米的土地。武鍋與武漢大型商場亞貿廣場毗鄰而居,與其同處一條街的則是武漢商界新秀群光廣場。武鍋附近還有中商廣場和家樂福洪山店等零售大鱷。

也有接近茂業集團的人士認為,除了零售和地產外,該集團尚有資本動作、收購合并和策略投資等多元化綜合發展態勢,并在國內擁有十余家關聯企業,是一家綜合性企業集團。看中武鍋,不排除茂業集團做實業的設想。

可以想象,茂業在資本市場上還會掀起更大的風浪。但資本市場風大雨大,不是那么好玩的,這就要看黃茂如的掌控能力了。

破解潮汕人商業基因

中國商幫的發展歷史中,有兩個非常著名,一是溫州商人,一個是潮汕人。以敢拼敢闖、勤勞、聰明、善于經營聞名于世的潮汕人,先于溫州人享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美譽。

有人說他們天生適合做生意。

一個名叫李嘉誠的商人在口岸城市香港開始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并且他終于看到了自己帝國的根基。作為一個坐標,李氏家族在香港的升騰奠定了潮汕商幫在新經濟時代的影響力和高度。

由于地緣關系,近現代的時候,更多的潮汕人到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歐美經商。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又有很多潮汕子弟回家鄉建設,黃茂如及其兄弟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其實,他們也只是整個潮汕系的一個縮影。

有數據統計,深圳早期14000多個三資企業中,有近40%為潮汕人所投資。目前在深圳創業發展的潮籍人士有50萬左右,尤其是在房地產界,整個江湖幾乎成為潮汕人的天下,80%的份額為潮汕人所掌握。而現在,更有一些已經發家的潮汕房地產商來深圳發展。

出現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一是潮汕人天生有敢拼敢闖的習慣,天生就適合做老板,有些時候,走投無路只有逼出來做老板。由于地緣關系,他們很多人有海外關系,有親戚朋友的幫襯,創業更為容易。另外,他們在深圳的人也很多,而潮汕人的宗親觀念也是特別強,他們可能更容易團結在一起做大事情。

有人評價黃茂如天生具有生意頭腦,并且善于精打細算。另外,黃氏家族在深圳以及海外的巨大影響也為他的創業提供了很多便利。

總之,黃茂如當老板做大企業是一種必然,但當首富卻是一種偶然。

也有人認為,其實,深圳也有很多藏龍臥虎之人,只是他們藏得比較深,還沒有浮出水面。

這也是一種猜測,因為他們根本說不出名字。

不過,如果說得出名字,就不是“潛龍”了。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