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 Mall:生于街 源于Mall

文_艾弦圖_賈翔

一周的忙碌結束后,陳菲會習慣性到ShoppingMall重新整理生活的節奏。走走逛逛間,她能在二樓品牌服飾的季度上新中挑選到滿意的款式,接著到三樓尋找幾款出彩的配飾,不用為午餐時間的安排而犯愁,五樓各種口味的餐飲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邀約幾個朋友到這里相聚,飯飽之余去六樓的咖啡吧繼續聊不完的話題,坐久了索性到負一層的溜冰場舒展一番,晚飯也在這里解決,之后直奔七樓就可以看場當期熱映的大片……這是陳菲的一天,卻也是當代都市生活中你我的一天。

Mall時代的生活寫照中,一個個龐大的建筑體制造了豐富、便捷的主旋律,但當人們在被設計好的鋼筋水泥盒中花費的時間越來越久之余,快樂感和滿足感也在遞減。于是,StreetMall的出現多了幾分必然,它既是對ShoppingMall的發揚光大,更表現為對集市精神的回歸。敞開于天幕下,融街道于其間,打破了空間壁壘的StreetMall可集納風景、匯聚人情,它是Mall發展的另一個方向、另一重境界。

無街不成Mall

Mall在英文中的原意是“林蔭道”,現在也可以譯為“購物林蔭道”,它形象地將早期人們進行購物消費的場景進行了交代,一條一條縱橫的街道是商家布局、買賣交易的承載,而若有林蔭交錯的遮蔽,漫步其間的人們可以暫時忽略雨雪風霜的侵擾,更充分地享受購物的樂趣。

進入現代商業社會,Mall的誕生彌補了存活于街區中的商業散漫原生的發展態勢。通過專業的規劃、統一的設計,規模巨大的建筑體被打造出各種通道、中庭甚至廣場,讓人們身處其中能享受到如同在林蔭道上閑逛般的感受。更為本質的是,Mall里包羅了眾多業態和商鋪,它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成為加蓋的林蔭道商業中心。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Mall引領了商業開發的走向,它風行世界各地并獲得了長足發展。而正是在進入各個城市的過程中,Mall或因地制宜、或入鄉隨俗,衍生出了新的模式——StreetMall,它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另外一種方向。

StreetMall顧名思義是由很多開放的街道形成的Mall,其概念源于澳洲布里斯本市的皇后街(QueenStreetMall)。通過設置大型百貨、超市大賣場、各類專賣店、游樂設施、文化廣場、旅游觀光、休閑餐飲以覆蓋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顧客,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休閑服務,StreetMall繼承了Mall作為高級商業模式的一切特點,更從形式上將真正的街道納入其中,沿街而商;破除封閉、悶罐式的遮蔽,與城市風光相映成趣。

魅力源于開放

眼下,人們逛街已不局限于購物,而是想找個寬松自由的天地,在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寄托。集中式的商業中心雖然讓人有一站式購物的快感,卻沒有逛街的悠閑自得。StreetMall最接近傳統商業集市的感覺,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逛街。因此,街Mall具有ShoppingMall所欠缺的活力與魅力。

在規模形式上,StreetMall是開放式的,其位置較為緊密,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商業街區。在結構功能上,它由許多立體交叉的街道構成,除了包含ShoppingMall的購物、休閑等功能,還涵蓋商住樓、寫字樓、酒店等建筑單體,乃至銀行、郵局、書店、電影院、醫院、博物館等等,并以步行街為紐帶連接。在城市角色擔當上,StreetMall往往因具備顯著的旅游特征而扮演城市名片的角色,它會被外地游客當作旅游觀光的必選之處,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

與ShoppingMall一樣,StreetMall的特征包括了多元性、整體性、便捷性。但它同時還具備了世界的、歷史的、文化的、生態的特性。從建筑景觀的選擇和經營特色的體現上來說,StreetMall可以凸顯國際風情,也可再現本土與歷史的印跡;作為建筑、藝術、人文共融的空間,穿梭于StreetMall間的人們可以通過建筑語言和文化消費活動,體會弄里巷道間的文化底色和文化追求。最為重要的是,StreetMall是坐擁陽光、綠樹、長廊、廣場的開放空間,擁有優良的采光和通風,是生態的購物休閑場所。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