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復蘇 我國自有品牌潛能待挖

縱深:自有品牌是提升競爭力關鍵

“百貨店大多已經從低谷中走出來,銷售回暖的趨勢比較明顯。”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艷茹對百貨業走勢的判斷相當樂觀。但百貨業樂觀之下,也有隱憂。如今,購物廣場、大賣場、專賣店、超市等業態步步為營,不斷蠶食著百貨店的市場份額,網上購物也風風火火,對傳統百貨業形成挑戰。

不僅如此,雖然近幾年百貨行業的總體規模、銷售有了較大提升,但百貨店的盈利模式卻依舊停留在物業管理型的固有套路,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不少企業更是紛紛引廠進店。范艷茹分析,這種經營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引廠進店后,百貨店與供應商方面不能討價還價,對內也喪失了對品牌的調整權,結果造成百貨店沒有自主權,更無法實施自己的經營理念。”同時,百貨店自營能力弱,自營品牌過低也是百貨業同質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指出,在聯營扣點模式下,大多數百貨商場都沒有自有品牌,完全依靠招商經營。在零售商資金來源中,比例最高的是應收賬款占25%,這部分資金原本是應及時給到品牌商、供貨商的貨款,如今卻成為零售商的無息貸款。原本應排在資金來源第一位的業務利潤盈余僅占15%。另一項預收賬款,即百貨商場發出的購物卡等,居然也占到其資金來源的9%,即應收賬款和預收賬款兩項占據零售商資金來源的34%,遠遠超過本應作為商業主營收入的利潤盈余。

而比資金來源更不正常的,是零售商的融資構成,楊青松指出,融資構成包括銀行貸款、融資融券等,但事實上目前涉及供應商、品牌商貨款的應付賬款竟占45%,其他融資比例都不高。也正是這種聯營扣點模式使很多零售商招商時僅招現金流較好的品牌,以保障應收賬款充足,這也造成大街小巷百貨商場內品牌雷同,毫無特色。

“這種不正常的資金來源構成,將導致零售企業不可持續發展。”楊青松分析,零售企業贏利得靠商業本身運作,而非融資投機性收入。大幅利潤增長依靠地產或其他投資,存在很大風險,一旦資金鏈斷裂,零售企業和被拖欠貨款的品牌商、供貨商都會被殃及。即便是開設新店,從投資到贏利需要幾年時間,假如品牌商、供貨商向零售商在短期內要求支付貨款,零售商則面臨擠兌危機。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發展自營品牌將是提升百貨店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不僅可以取得顧客的信任,也能給百貨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