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造宜居宜業“綠美春城”

宜居宜業的昆明。   記者李海曦攝

游人在昆明撈漁河濕地公園內賞花。新華社

空氣質量連續多年排名省會城市前列;國控、省控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升8.3%,提前一年完成脫劣目標;當好企業綠色發展“服務員”,審批服務到位率100%……

過去一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開展“服務發展年”主題活動,聚焦“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最大職責、支持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大任務”的雙重定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著力推進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綠色生活 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雖是冬天,春城昆明依然色彩斑斕,滇池水倒映著藍天白云,海埂大壩海鷗翱翔,街道公園綠意盎然。斗南花市里鮮花盛開,不少游客頭戴花環,手里抱著一束束鮮花,把“春天”帶回家。

提到昆明最讓你心動的是什么,不少本地人和游客都會提到“空氣好”“藍天白云”等關鍵詞。的確,“昆明藍”不僅是昆明人的鄉愁,更是外地人向往的色調。過去一年,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緊抓以PM2.5和O3協同控制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守好“昆明藍”的金字招牌。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昆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8%及以上,環境空氣污染綜合指數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下,排名省會城市前列,“昆明藍”成為春城的靚麗底色。

眼下,來自西伯利亞的紅嘴鷗又相約春城。站在滇池畔,湖面碧波蕩漾,紅嘴鷗振翅翩飛,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近年來,昆明市綜合采取“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態增綠”等措施,推動滇池全湖水質從劣Ⅴ類好轉為穩定保持Ⅳ類。過去一年,滇池沿岸183個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臥龍浦古漁村、晉寧小漁村等成為網紅打卡地;環滇池生態綠道建設加快推進,23公里長的滇池綠道環草海段已向市民開放,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晉“打卡點”。

水清岸綠的不只是滇池。近年來昆明水環境保護治理成效顯著,2023年陽宗海水質Ⅲ類,27個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81.5%,較前年同期提升了7.4%。45個省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質比例84.4%,較前年同期提升了8.8%,提前一年完成省控斷面脫劣目標。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7.26%,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要求。

由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構成的綠色生活,已成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動注腳。

綠色服務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紅利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也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昆明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守護好藍天白云、碧水青山的金字招牌,在刷新春城宜居指數的同時,提升投資興業吸引力,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紅利提供更多可能。

“生態環境部門的職能職責,已經不是簡單的檢查、處罰,而是要樹立幫扶企業的理念,通過宣傳和服務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出現問題要指導企業及時整改,保障企業合法有序經營!笔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明確“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最大職責、支持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大任務”的雙重定位,為企業做好綠色發展服務。

過去一年,市生態環境局嚴格落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推項目建設的十二條措施》《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優化環境執法方式、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十三條措施》,成立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建立環保審批顧問制度,在全省率先打造“環保管家”,主動靠前服務,提高環評審批首次通過率。試行“打捆”環評審批,探索容缺審批,對重大項目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實行邊受理邊評估、邊評估邊審查,審批時限節省10個工作日,審批效率提高約40%。

當好企業綠色發展的“服務員”。2023年,市生態環境局到石林、東川等6個縣區舉辦“企業環保服務日暨法治進企業月宣傳活動”,圍繞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常見環境違法行為及典型案例進行宣講,對企業常見環保咨詢事項開展普法講座,700余家企業參與了活動。此外,企業發生違法行為不是對其一罰了之,而是根據不同情況實行“先禮后兵”執法模式,擴大1項從輕、減輕處罰情形和7項不予處罰情形,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柔性執法機制,推行“五張清單”。辦理減免(減輕)行政處罰案件815件,占年內案件總數的53.1%,與2022年相比增加32.5%。

在做好服務的同時,市生態環境局對屢次違法、重大違法等情形強化執法監管。2023年,深度聚焦“兩打”違法犯罪案件,成立大案要案專項工作組,強化與公安機關執法聯動,查處了1件涉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案件、7件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案件,2件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違法犯罪案件,均以刑事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開展了三批次“綠劍”專項執法行動,覆蓋全市各縣(市)區,發現環境問題564個,提出整改建議710條,擬立案調查122件。

機制創新 為環境保護增添活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也發生變化。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在執法監管、智慧監管等方面推出新舉措。

加強法治引領,出臺《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昆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等文件,修訂《昆明市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辦法》《昆明市醫療廢物管理規定》。持續深化綜合執法改革,整合市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局、市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所,組建昆明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組建縣區執法大隊,在縣區推行局隊合一工作模式。編制完成《磨憨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2—2025)》,推進磨憨鎮曼莊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磨憨—磨丁合作區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前期項目。組建了市生態環境局磨憨—磨丁合作區分局,全市分局數增加至20個。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環境監管難度也不斷提升,單靠人力難以覆蓋更大范圍的監管。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推進“智慧環!苯ㄔO,將手機、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應用到環境監管中,重點開展“智慧環保”項目建設,建立了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掌上環保App移動應用、排污企業環境健康檔案應用。

在環境監管中,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每年春季,周邊地區燒荒對昆明市大氣環境產生較大影響,通過衛星遙感可看到周邊哪些區域火點較多,提前制定應對機制。在執法檢查中,人力無法到達、人眼無法看到的區域,可以用無人機進行檢查。在排污口的自動監控設備,可以對排污單位進行全天候監控,實時掌握排放情況。在“綠劍”專項執法行動中,信息化裝備作用顯著。例如,以自動監控平臺為載體,發現西山區某磷化工企業在線監測COD數據異!鞍Y結”所在;以紅外熱成像儀為手段,為安寧市某化工企業揪出“隱患”。

全市各縣(市)區也積極創新“智慧環!苯ㄔO。率先在安寧建成云南省首個水環境智慧實驗室,由智能化采樣、AI水檢系統、數據應用平臺三部分組成,運用于溯源排查監測、生態補償監測等方面,充分發揮填補人工智能監測空白、彌補手工實驗室短板、強化水環境預警能力等特色亮點。安寧水環境智慧監測實驗室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示范案例。

綠色發展 提升昆明發展“綠色含量”

“我參與 我踐行 助力COP15”系列活動案例榮獲2022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昆明市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殊榮,寶豐濕地、扶荔宮被確定為COP15永久性成果展示點;石林縣成功創建為全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五華、盤龍、呈貢、宜良、富民、祿勸、石林7個縣區創成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經開區創建為國家綠色園區和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尋甸縣鳳龍山入選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近年來,昆明市全面開展綠色創建、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加快推進昆明市“無廢城市”建設,以“無廢細胞”建設為基礎,盤龍區東華幼兒園創建全省首個“無廢幼兒園”,盤龍小學創建全省首個“無廢小學”,盤龍區金辰街道創建全省首個“無廢街道”環保示范項目。積極推進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持續拓展COP15后續效應,助力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球主場活動和COP15主席團會議成功舉辦。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2022年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指導安寧產業園區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園區。探索開展“碳惠春城”試點示范,圍繞綠色低碳出行、節能低碳產品消費、綠色低碳生活、綠色低碳公益等領域,打造“碳惠春城”綠色低碳場景。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昆明市嚴把產業項目生態環境準入關,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強化污染者責任,倒逼企業減污轉型,不斷提升昆明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逐步優化全市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新能源利用穩步發展,煤炭消費占比逐年下降。

綠色發展,久久為功。昆明市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改善全市環境質量的同時,把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轉換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用高水平保護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和諧宜居的“高原明珠,綠美春城”。

記者董宇虹報道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