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通蘋果 本報記者 沈迅 攝

天麻 羊肚菌 竹筍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供圖
本報記者 蔡侯友 沈迅 通訊員 徐有定 曾文祥
“要實現1458億元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目標,調研組認為應以主攻二產精深加工、帶一產提質增效、促三產融合發展為工作思路,強力推進昭通天麻藥食同源、竹筍竹材精深加工,以及昭通小肉串、冷涼蔬菜等農業產業的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產品增值、群眾增收。”這是昭通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近日深入基層調研、外出考察后,向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昭通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問題及建議。
針對昭通資源稟賦、氣候、生態和蘋果、竹子、馬鈴薯、天麻、花椒、特色養殖六大高原特色產業優勢,2023年,昭通市委五屆六次全會作出聚焦六大高原特色農業,做強蘋果、竹子和馬鈴薯,做大天麻和特色養殖,做優花椒,做特小眾產品,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原特色農業綜合產值達1500億元,到“十五五”中期達1800億元的目標。
打造千億元級高原特色產業,是昭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系列三年行動,深入推進“六大戰略”,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奮力推進昭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再上新臺階,做優昭通高原特色產業作出的發展規劃。昭通市政協系統堅持黨委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工作就跟進到哪里,群眾需求集中在哪里、政協委員的智慧和力量就匯聚到哪里的工作理念,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于高原特色產業一系列的決策安排,既動口建言、協商議政,又動手做事、起而踐行,匯政協之智助產業之興。
黨委有號召 政協有行動
黨委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昭通花椒種植面積達150萬畝,占全省花椒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昭通市政協委員趙宇提出,要高度重視花椒精深加工和品牌營銷,化解花椒種植風險。
“大關縣依托筇竹資源優勢,走出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全竹產業鏈發展路子。”昭通市政協常委、大關縣政協主席羅章旭說,要在基地上實現初級加工,構建“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的產業鏈。
……
在昭通市政協召開的聚焦高原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專題協商會上,一場關于如何打造昭通千億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協商討論氣氛熱烈。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動群眾持續增收的關鍵。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產業發展,2022年,結合實際出臺《關于印發昭通市2022年重點農業產業主要工作任務的通知》《昭通市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昭通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8個方案;2023年,印發《昭通市深入推進“六大戰略”、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聚焦六大高原特色農業,通過提升農業化水平,打造千億元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
黨委有號召,政協有行動。圍繞昭通市委、市政府做優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部署和要求,昭通市政協系統主動謀事、傾力干事、協力成事,與黨委、政府同向發力推進鄉村振興。在2022年3月出臺《千名委員走基層行動實施方案》的基礎上,2023年8月制定《全市政協系統開展2023年度“千名委員走基層助推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方案》。堅持黨政所想、群眾所需、政協可為、委員所能的原則,明確五大重點任務、四項工作要求,助推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為帶頭做好示范引領,2023年,昭通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緊緊圍繞政協系統助推鄉村振興行動工作部署,用好“千名委員走基層助推鄉村振興”平臺,聚焦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群眾關心關注的難點,堅持示范引領、重點突破,主動帶頭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群眾開展調研指導,辦理民生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全年共開展調研、視察、指導128人次,協調落實各類資金1282萬元,有效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群眾增收、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建言資政、協商議政是政協工作的主要職能職責。2023年,昭通市政協把助推產業發展納入專題議政,圍繞聚焦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行專題議政。市政協常委和委員結合各自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圍繞蘋果、花椒、竹子、天麻、肉牛、蔬菜等產業發展,以及市場主體培育及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等發表意見建議。在專題議政會上,市政協還邀請市政府領導及市直10余家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委員們一起探討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用實際行動展示政協智慧,釋放政協能量,展現新時代政協新形象。
把脈問診 建言獻策
群眾需求集中在哪里,政協委員的智慧和力量就匯聚到哪里
“縣政協為我們謀劃芒果產業發展,還請專家教授管護技術,現在我們全力管護好芒果樹苗,走上致富路就靠它了。”正在栽種芒果苗的村民廖林巧高興地說。
巧家縣政協了解到金塘鎮仁和村急需發展主導產業助力持續增收后,積極組織委員、鎮村干部、群眾充分調研協商,引導群眾完成種植芒果苗1600余畝,并邀請云南省農科院專家到仁和村開展芒果種植技術指導。
與此同時,鎮雄縣政協委員王寧結合全縣的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果蔬種植、竹產業、食用菌產業等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3期10場次,參訓群眾1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群眾科學種植技術水平。
走在昭通大地上,田間地頭、企業工廠,到處都活躍著政協系統調研協商謀劃產業發展、聯系專家指導產業技術的身影。
2023年8月、10月,昭通市政協組織市政協經農委、市直有關部門相關人員及政協委員、專家,深入魯甸縣、彝良縣、大關縣等6縣(區),圍繞聚焦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打造千億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在深字上下足功夫,帶著任務深入基層、深入企業,與種植戶、企業家共商發展,到田間、車間和社會各層面中真正去發現問題,把蘋果、馬鈴薯、竹子、花椒、天麻、特色養殖六大主導產業的招商、加工、品牌等關鍵環節一一掌握清楚。到山東壽光、福建泉州等地學習考察,形成《聚焦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調研報告》等專題調研報告,提出的有針對性建議,被黨委、政府采納落實,全力推動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村群眾持續增收。2023年11月17日,昭通市政協召開常務委員會議,部分市政協常委、委員圍繞聚焦高原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協商議政。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有關部門專家對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情況開展專項監督性視察。
2023年,昭通市政協經濟和農業農村委深入開展“千名委員走基層助推鄉村振興”活動,組織市縣兩級政協委員,深入11縣(市、區)緊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土特產”產品開發等獻計出力;組織竹筍產業、生豬產業、馬鈴薯產業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實地開展規范化種養業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效率;組織企業家委員在產業技能培訓、農業生產常用知識宣傳推廣等方面發力,促進產業增效,確保政協委員人人能發揮作用。
在昭通市政協的大力組織和全力推動下,全市形成了政協委員助力產業發展的火熱局面:昭通市政協委員楊科協調到15萬元經費,邀請市農科院、昭通蕓生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專家到彝良縣兩河鎮兩河村就產業發展開展獨蒜蘭種植技術指導和管理培訓;昭通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和致公黨界別部分委員充分發揮個人資源優勢,邀請農技專家深入巧家縣田間地頭,為農業產業發展問診把脈;昭通市政協委員張歌主動聯系農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劉鴻高幫助魯甸縣茨院回族鄉農戶利用閑置稻田種植羊肚菌;昭通市政協委員楊平生聯系金融部門為鹽津縣、魯甸縣農戶養殖肉牛、種植香菇和雞樅菌提供8700萬元信貸資金。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千名委員走基層助推鄉村振興”活動啟動以來,昭通市政協共聯系農業農村專家1665名,其中,國家級專家25人、省級專家179人、市級專家200人、縣級專家1261人,深入基層3822人次,直接服務群眾1萬余人次,為民辦實事1633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25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3條。
市縣兩級政協系統務實作為,2579名政協委員齊心發力,積極在助推高原特色產業發展舞臺上各顯其能,匯聚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示范帶動 主動作為
既善于動口建言、協商議政,又善于動手做事、起而踐行
“在天麻種植中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到基地這里來,我會第一時間幫大家解決。”在彝良縣小草壩天麻種植基地,縣政協委員彭家江正在為群眾培訓天麻種植技術。
彭家江是彝良縣天桓農業發展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目前在彝良有10800畝的3個天麻種植基地和1個天麻加工工廠。彭家江在發展壯大天麻產業的同時也積極帶動周邊群眾,4次共組織600余名麻農到基地培訓種植技術,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村集體和群眾參與到產業分紅。
這是市縣兩級政協委員在產業發展中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一個縮影。為推動高原特色產業干出成效,昭通市縣兩級政協委員主動作為,既做給群眾看,又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鼓起了“錢袋子”。
政協系統聯系面廣,人才薈萃。為提高提案質量,昭通市政協系統組織委員深入開展“提交一件提案、撰寫一條社情民意信息”履職活動,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品牌競爭力建言獻策。政協委員們提交的《關于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助力昭通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加快農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關于立足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市特色預制菜產業布局的建議》《關于加大產業培育增強就近就業的建議》等提案,得到黨委、政府的采納,有力助推高原特色產業發展。
為發揮委員們既善于動口建言、協商議政,又善于動手做事、起而踐行的特長,昭通市政協積極鼓勵企業家委員大力參與竹筍、生豬、肉牛等特色種養業提升和“一村一品”生產基地建設,鼓勵委員們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通過“委員企業+合作社+脫貧農戶”“委員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靈活多樣的鏈接方式,同群眾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發展,并帶動群眾增收。
昭通市政協委員肖華是雙勝(云南)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入駐大關開展優良種豬的培育及生豬養殖后,采取“公司+農戶”的代養模式,建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18個,年出欄肥豬5.8萬頭,公司先后獲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云南首家養殖專家工作站”“扶貧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市政協委員廖興巧是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在發展竹筍產業時,形成“黨支部+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竹產業發展模式,聯農帶農不斷壯大竹筍產業;威信縣政協常委、昭通市政協委員張建清在做干竹筍收購時,發現竹筍市場銷售很好,積極走訪動員周邊群眾種植發展竹產業2000畝。
“我們將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帶頭人作用,在推進公司發展的同時,積極尋找與當地經濟共贏的方法,立足昭通實際,多維助力昭通高原特色產業發展。”彭家江表示。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