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GDP增速緣何畫出上揚曲線

昭通中心城市“會客廳”公式 省耕山水國學文化公園。 本報通訊員 柴峻峰 攝

云南水富智能科技園生產車間。本報通訊員 狄廷秀 攝

昭通蘋果豐收。 本報通訊員 周雄 攝

本報記者 蔡侯友 沈迅

2023年

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5、3.2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71.03億元、增長7.4%,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9、2.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4位

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53.3億元、增長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8、3.6個百分點

2023年,昭通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一路高歌猛進。

一季度,昭通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5、3.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同比增長12.5%、第三產業同比增長5.7%。

上半年,昭通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71.03億元、增長7.4%,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9、2.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4位,在全省排名中實現了位勢之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26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27.07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388.7億元、增長5.4%。

前三季度,昭通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53.3億元、增長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8、3.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5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509.8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539.96億元、增長5.1%,取得昭通撤地設市22年來GDP增速首次領跑全省的驕人成績。

一個在全國脫貧人口最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任務最重的地級市,為何迸發出如此的活力?何以做到一二三產全面增長,經濟發展各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曲線一路上揚,高于全省全國?

堅持把脫貧人口增收作為頭等大事,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搬出大山天地寬,幸福家園卯家灣。”行走在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大道上,掛在高樓外墻上的紅色標語格外醒目。

“搬到魯甸卯家灣后,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中午時分,安置區內1000多米長的春熙商業街上人頭攢動,文成敏在自家開的小吃店里忙得不可開交。“我家食材地道,收費合理。石磨碗豆涼粉筋骨好,吃起來豆香味濃,有老家的味道,安置區里老人、孩子們都愛來,這里快成社區食堂了。”見記者到訪,開朗活潑的文成敏開心地說。

48歲的文成敏是永善縣黃華鎮白沙村易地扶貧搬遷戶。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時,糧食作物只種得出包谷、洋芋,生活過得苦。2019年搬到魯甸卯家灣后,一家5口人免費住進了12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的樓房,大兒子高中畢業后跟丈夫在昆明做房屋裝修,小的兩個孩子在魯甸縣城分別讀初中和高中。為照顧孩子,文成敏在安置區開了一家小吃店,一年下來,家里收入除去各種開支后在銀行還有存款,過上了城里人都羨慕的日子,這是過去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卯家灣安置區承接了昭通市內魯甸、巧家、永善、彝良、鹽津5縣漢、回、彝、苗、布依等10個民族9100戶39106名搬遷群眾,是三年脫貧攻堅戰中全國最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跨縣搬遷安置區。為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按照近抓務工、遠靠產業的發展思路,在務工上,魯甸縣有針對性地開展組織化勞務輸出,常年做好就業推薦服務,讓搬遷群眾從家門上車門到廠門。幾年來,安置區外出務工人數常年保持在9000人以上,實現了每戶搬遷群眾有1人外出穩定就業目標。在產業上,該縣圍繞安置區建設了1萬畝蘋果基地、1萬畝蔬菜基地、1000個食用菌大棚、1000個蔬菜大棚、5000畝香蔥基地,依托安置區內3.2萬平方米商鋪等資源,打造了春熙商業街、幸福夜市、向陽花游樂園3個自主創業基地,提供創業攤位450余個,鼓勵支持搬遷群眾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和各類經濟實體,解決就業800余人,為安置區群眾搭建了自主創業平臺,讓不能外出務工和有創業意愿的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自搬遷入駐3年多來,卯家灣搬遷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從8306元增長到2022年的12480元。

圍繞“就業+管理”理念,安置區配套建設醫院、學校、集貿市場、文化廣場、社區活動中心,創新性開展“紅黃綠”精準管理,建立起“黨工委+社區+樓棟”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如今的安置區正朝設施現代化、產業園區化、村莊社區化、農民市民化的目標邁進。

昭通曾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經過三年脫貧攻堅戰,全市1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3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85.07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其中8.26萬戶35.47萬居住在高寒、交通不便的貧困群眾搬出大山,住進生產生活設施配套完善的69個集中安置區,其中萬人以上安置區9個,創造了一步跨越進城入鎮的歷史奇跡,讓困擾昭通千百年的絕對貧困成為歷史記憶。

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2020年以來,昭通市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堅持把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頭等大事,建立常態化排查化解返貧致貧風險工作機制、股份合作機制、利益聯結機制“三項機制”,細化監測清單、增收清單、減支清單、幫扶清單“四個清單”,突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易地搬遷后扶、群眾持續增收、鄉村振興示范“四篇文章”,持續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對象”和易遷戶、收入萬元以下農戶等重點群體,緊盯收支變化、“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抓好動態監測、精準幫扶。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堅決落實“五級書記”抓、“一把手”負總責,壓緊壓實市縣鄉村責任。根據發展基礎、收入水平、發展能力等,突出就業和產業兩個重點,分層分類制定增收計劃,統籌各種資源和各方力量結對幫扶、集中攻堅,全力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2023年前三季度,昭通105.03萬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93.68萬人,轉移就業率89.19%;19.71萬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18.16萬人,轉移就業率92.18%;全市脫貧人口和“三類對象”人均收入增速達20.36%,居全省第一。2023年6月,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現場會在昭通召開,彝良云中苗寨被國家鄉村振興局稱為“脫貧鞏固的典范、鄉村振興的示范”。

深入實施產業興市戰略,全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我宣布,鹽津縣硅基新材料項目建設正式啟動。”2023年10月26日,隨著昭通市委主要領導一聲令下,總投資9億元、年產10萬噸工業硅的新安化工在鹽津縣硅產業集聚區啟動。

昭通雖然工業基礎薄弱,屬于典型的欠發達地區,但卻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綠色能源,特別是硅磷儲量巨大,目前,已經探明的硅礦有420億噸,儲量占全省89%、占全國22.5%,磷礦有130億噸,占全國51%。境內465公里金沙江流域上,建有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3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761萬千瓦,是我國重要的綠色能源基地。

“昭通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抓住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工業,實現換道超車。”依托資源、能源大市的優勢,在反復調研、科學論證基礎上,昭通市五屆六次全會提出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園區聚產業,對標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系列三年行動計劃,打造綠色能源、綠色硅鋁、新能源電池“三個千億元”現代化產業集群,全力推進綠色能源、綠色硅鋁、高原特色農業、新材料、文旅康養、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數字經濟“八大產業”的產業發展規劃,并出臺《關于加快工業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意見》,制定了翔實的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圍繞“三個千億元”產業建設,昭通建立了調度、協調、考核三項機制,壓實壓細每一個工作環節,有序、快速地推進產業建設。3項機制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形成了抓產業發展的工作閉環,有力地保障了“三個千億元”產業項目的落地建設,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投資13.9億元建設的500千伏鶴城輸變電工程投產,巧家小坪子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魯甸水磨鎮光伏電站、火德紅鎮復合型光伏電站開工;省級合盛項目、旗濱項目兩個重大項目即將建成投產,上海友升項目、赤水源酒產業科技示范園項目、鎮雄磷基新材料項目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中晟、盈和等8個新能源電池材料及配套產業項目加快推進……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已開工建設“三個千億元”產業的重點項目42個,投入資金140億元,昭通綠色能源、綠色硅鋁、磷化工及新材料“三個千億元”產業集群建設駛入了“快車道”。

“電”好基礎、從“磷”起步、“硅”模發展,全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硅鋁、新能源電池“三個千億元”產業,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業產業同比分別增長12.5%、10.4%、12.1%,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揚起跨越式發展風帆

塔吊林立、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初冬時節,鎮雄縣以勒鎮正在建設的小五金產業園區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令人為之振奮。自2023年8月30日正式啟動建設以來,園區工地每天有300多名工人、40多臺機械現場施工。

以勒鎮小五金產業園位于鎮雄縣以勒鎮廟埂村,距鎮雄縣城30公里,距成貴高鐵鎮雄站2公里,距敘畢鐵路以勒火車站不足1公里。按照昭通市“產、城、人”融合發展布局和高標準建設陸港新城的目標要求,以勒鎮緊扣縣城副中心城市定位,依托成貴高鐵、敘畢鐵路、宜畢高速、鎮七高速“兩鐵、兩高”的交通優勢,鎮雄10.2萬外出務工人員從事五金行業的人才優勢,以小五金產業園為核心,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可容納常住人口20萬人的“中國西南五金之城”。同時,在敘畢鐵路以勒站周邊規劃布局了站南、火草、站北3個五金加工制造組團,站前商貿商業、文筆研發創新2個配套服務組團,一座以五金產業為主的百億元級陸港新城正在烏蒙山深處崛起。

“隨著交通線路和產業布局的持續優化,敘畢鐵路以勒站年貨運規劃運輸能力可達900萬噸,為鎮雄以勒陸港新城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鎮雄縣以勒鎮黨委書記涂云萬說,圍繞產業鏈建鏈、延鏈、強鏈、補鏈的發展思路,鎮雄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規劃了3000畝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重點引進建筑五金及其上下游配套企業,與縣城億聯國際商貿城一體聯動,形成集約、高效、專業的產銷鏈條,填補了西南五金制造空白。

“2021年前,這里全是荒山荒坡、溝壑縱橫,我們挖填了1400多萬立方米土石方,削平了一座座小山,填平了一條條溝,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標準化廠房、一個個開足馬力生產的工廠、一大片‘名花有主’的工業用地。”水富市委書記施華松說,依托萬里長江第一港的區位、交通優勢,愛商、親商、護商的營商環境,水富經開區已吸引云南中晟、云南鋰宸、云南云天墨睿等一批具有支撐性、引領性、帶動性的新能源電池企業3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百億元。所有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700億元、年繳納稅金34億元以上。

鎮雄以勒陸港新城、水富經開區的勃勃發展勢頭,是昭通市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縮影。

昭通市圍繞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三大經濟”,做大規模、擴大總量、壯大實體、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加快構建高原特色產業、綠色能源產業、綠色硅鋁產業、磷基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現代服務業“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構建起“5+N”現代產業體系,扎實做好“產”的文章。

圍繞做大昭魯一體化中心城市和鎮雄縣城,做強昭陽、鎮雄、水富,做特彝良、魯甸、大關、鹽津,做優巧家、永善、綏江、威信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扎實做好“城”的文章。

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補齊民生發展短板、強化人才支撐等方面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扎實做好“人”的文章。

農業生產總體良好、工業經濟持續恢復、城鄉群眾就業收入持續增長……“產、城、人”三篇文章,揚起昭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強勁風帆。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