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河(湖)長制”洱海保護治理邁向全新階段

洱海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也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近年來,大理州不斷推進“黨建+河(湖)長制”深度融合,通過發揮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錨定“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航拍綠地面積

黨建引領,上率下隨壓責任。突出黨建“領航力”,省級由省委書記擔任洱海湖長,成立省長任組長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舉全省之力、高位推進;州級實行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洱海湖長的“雙湖長制”,年內開展8次現場調研和會議調度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帶頭研究破解困難問題。健全責任“傳導鏈”,建立州、縣、鄉、村四級河(湖)長體系和州、縣兩級督察體系,流域共設河(湖)長465名,年內各級河長巡河2萬余次;同時將“黨建+河(湖)長制”工作納入“三會一課”集中學習、“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結合主題黨日活動、雙報到雙服務、志愿服務等工作,有效動員洱海流域農村、城市、機關、“兩新”組織各領域黨員干部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實現紅色力量在洱海流域凝聚。

洱海水杉

人才引進,“數智”賦能強隊伍。搶抓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遇,組建由中科院、中國環科院和上海交大等10家科研院所組成的洱海保護治理專家工作站,建立涵蓋國內權威院所、兼顧“三水統籌”、規模達到80人的專家庫,成立中國·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科研基地,推洱海科研攻關、促成果轉化;同時高標準建成覆蓋流域“天空地水”一體化感知的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匯聚26家單位、約31億條信息,生成流域生態環境信息“一張圖”,實現監測數據、專家意見與行政決策、工作措施的互聯互通、深度融合。組建州、縣(市、區)洱海保護治理精準攻堅一線指揮部,向洱海流域18個鄉鎮(街道)派駐18支一線工作隊,推動各方資源要素向一線下沉。

洱海水杉

政策引導,系統之治顯實效。變“一湖之治”為“系統之治”,立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依法修訂洱海湖泊保護條例,將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從252平方公里的湖區擴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個流域,把單一的“治湖”上升為綜合“治域”。探索蒼山洱海一體化保護,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功列入全國第二批試點,獲中央財政20億元資金支持。在流域建成19座污水處理廠、466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14.9萬個化糞池,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持續開展入湖河流生態化治理,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100%。實施“三禁四推”為主要內容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減少流域大蒜種植12.36萬畝。流轉土地15.7萬畝,綠色生態種植27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0.7萬畝,“順豐洱海模式”(即對洱海流域各類型有機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全鏈條模式)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創新模式推廣。系統開展全流域庫塘濕地調查評估和提質增效,推進面山綠化,涵養截污凈水“腎臟”。實施湖體“草藻魚泥”生態系統修復,沉水植被面積恢復至34平方公里,2020年至2022年洱海水質考核評價結果連續三年為“優”,湖體透明度均值達2.29米,提升至近二十年最高水平,“水質風向標”海菜花重現洱海。

大理州水務局 供稿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