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努力實現改善星云湖湖泊水質和流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守護清水入湖

雄關泵站

小井壩水庫以后每年可循環容納蓄水量達300多萬立方米。

本報記者 浦美玲 通訊員 李丹

江川區按照“清水入湖、尾水回用”治水理念,啟動實施集生態環保基礎設施、湖外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水源保障、高效節水分類利用、高標準農田改造配套、高效林業發展用水一體的“五位一體”綜合性工程——星云湖調蓄帶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充分發揮調蓄帶截污、調蓄、凈化、水資源回用、向湖濱濕地生態補水等功能,防范中水、初期雨水、農田尾水入湖風險,努力實現星云湖水資源分類循環利用、保障農業灌溉水源、提升農業發展質效、配置林業生態水源、恢復徑流區生態系統、改善湖泊水質和星云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

近些天,雄關鄉觀音寺村的煙田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肖金秀每天上午都會到煙田里澆水,查看煙葉的生長情況。“這些煙葉差不多可以采摘了,心也算落地了!”肖金秀說,多年來,村民們栽田種地都缺水,“今年特別干旱,前期一直沒有雨水,非常擔心。移栽煙苗那段時間,雄關泵站成功通水,楊仕林水庫有水了,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雄關鄉屬于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山區鄉,主要生產生活用水依賴雨季降水和外地調水。受地質、地貌限制,楊仕林水庫、關大箐小壩水庫長期蓄水能力不足,且因多年干旱缺水,一到冬春季節水庫就持續處于干涸狀態。星云湖調蓄帶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啟動后,江川區利用寧海街道郭家大山埡口地勢高的優勢,新建一座容量為50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解決雄關鄉缺水問題。自成功通水后,每天固定有2臺抽水泵可從星云湖南岸調蓄帶提水1.5萬立方米至高位水池,再以自流的方式,經輸水管線分別流向雄關片區的楊仕林水庫和關大箐小壩水庫,雄關片區上營村、下營村和窯房近5000多名村民的1.2萬畝農田灌溉用水有了著落。

像雄關泵站一樣已建成通水的還有前衛泵站。“從前衛泵站抽提到的水直達小井壩水庫,該水庫可調蓄水庫能力強,涉及的灌溉面積比較集中。目前,我們日常有3臺抽水泵在工作,日抽水量為6.5萬立方米。”江蘇鵬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江貴榮介紹。

自前衛泵站成功通水以來,小井壩水庫的入水口每天都有湍急的水流噴涌注入水庫中。“這幾天小井壩水庫都在放水,我們用水方便多了。”趙官村村民陳大哥一邊忙著抽水一邊高興地說,“有了灌溉用水,我家每年栽種烤煙和蔬菜的收入比以前至少增收5萬至6萬元。”據介紹,小井壩水庫庫容有172萬立方米,待星云湖調蓄帶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正常運行后,該水庫每年可循環容納蓄水量將達到300多萬立方米。

據了解,星云湖調蓄帶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共在星云湖沿岸新建雄關泵站、前衛泵站、安化泵站3座泵站,改建廟灣泵站1座。目前,雄關泵站和前衛泵站均已基本完工,累計抽水約160余萬立方米。

在星云湖周官河河口康美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忙著進行調蓄帶連通工程的施工作業。

“這個閘門的主要作用是將周官河與濕地分開。閘門關閉時,從周官河過來的污水就從旁邊的閘門流向調蓄帶,而干凈的水經過沉淀塘沉淀后,再通過閘門流入濕地進行水質提升。”江川區水利局河(湖)長制工作股高級工程師杭應貴介紹,周官河起源于小井壩水庫,位于星云湖西南岸,河道全長10.34公里,是星云湖流域內主要入湖河流中匯集支流數量最多、農業退水和村莊尾水匯集規模最大的一條。長期以來,河道水質受周邊村落居民生活污水、農田尾水等污染,脫劣困難。如今,通過修建閘門、沉砂池、溢流壩、導流墻和連通管等工程的實施,可對上游來水截留、分類處理回收利用,實現河流入湖口控制斷面水質總體上達到或優于V類水質標準,同時還提升了周官河及河口的水生態環境。

目前,星云湖沿線共有12座這樣的閘門,大多閘門都建有自動監測站,每隔15分鐘生成實時水質監測數據,便于實現水資源自由調度,更好地發揮節流調蓄功能,確保高負荷水體用于灌溉、清水入湖。

截至目前,星云湖調蓄帶、濕地擴容增效工程已完成改造調蓄帶連通管道23處,埋設連通管道1088米,完成16個沉淀塘建設,面積7920.47平方米,為調蓄帶擴容8.4萬立方米,有效提升了星云湖調蓄帶的聯通調蓄能力。

今年以來,江川區共控制攔截305.9萬立方米初期雨水進入沿湖調蓄帶、濕地,攔截865萬立方米后期雨水進入星云湖。到目前為止,星云湖調蓄帶共有4.5萬立方米存水,通過雄關泵站和前衛泵站抽提125.7萬立方米水進入上游水庫、壩塘,緩解了3萬畝農田的生產灌溉用水難題,初期雨水調度已初見成效。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