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快2年,云南的情況如何?5月29日上午,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在昆明召開。會議聽取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我省貫徹落實義務教育階段“雙減”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在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中,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減少至51個,8個州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機構“清零”。
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減少至51個
云南出臺“雙減”實施意見后,省直有關部門圍繞課后服務保障、規范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培訓預收費監管等出臺50余個配套文件。全省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實施方案、任務分工、保障措施等配套支撐文件,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等4個州(市)印發工作方案,14個州(市)出臺財政補助經費保障政策,129個縣(市、區)分類明確課后服務收費標準,形成了“1+N”政策保障體系。
《報告》顯示,在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治理中,持續壓減了培訓機構的數量。目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從2553個減少至51個,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僅剩下27個。其中,昭通、保山、楚雄等8個州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機構“清零”。此外,全省還有非學科類培訓機構3230個。
在對現有培訓機構的監管中,目前,全省面向中小學生及學前兒童的3308個培訓機構已經全部納入全國校外培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多部門聯合督促培訓機構在平臺錄入基本信息,開通支付渠道、上架培訓課程,指導參訓學員通過平臺購課、消課、退費,基本實現了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機構“五個管起來”。
近九成受訪學生認為校外培訓負擔大幅降低
《報告》指出,聚焦“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我省建立了作業統籌管理機制和作業公示制度,出臺義務教育階段14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有效壓減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嚴控作業時長。在全省范圍內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按“5+2”模式開展課后服務。
省級層面制定了每生每學期不得超過400元的課后服務收費標準,省級財政每年安排4億元獎補資金支持各地開展課后服務,并明確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教師補助。截至2023年3月,全省課后服務參與教師38萬余人、學生545萬余人,學生參與率達到97.64%。
據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對云南的調查報告顯示,約七成的學生感受到作業量明顯減少,80.7%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面作業或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87.3%的學生、86.7%的家長對課后服務表示滿意。省委改革辦委托的第三方評估報告指出,72.67%的受訪家長和89.67%的受訪學生認為,相比“雙減”改革之前,校外培訓負擔已大幅降低。
作業“減負”將更注重“調結構”“提質量”
《報告》指出,學科類培訓機構有的注銷機構,從業人員由“機構員工”化身為“自由個體”,從“地上”轉入“地下”繼續開展學科類培訓,有的以“高端家政”“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班。部分機構潛藏在居民樓、酒店等場所,增加了相關部門的監管難度。
此外,在從眾心理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非學科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資質不全、培訓行為不規范、培訓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凸顯。校內課后服務中,區域、城鄉、校際之間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課后服務管理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效能不足,導致課后服務吸引力不強。
下一步,我省將建立健全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問題預防、發現、查處機制,嚴防學科類培訓反彈回潮。通過出臺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等培訓類別細目清單,加快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審批進度。
減輕作業負擔方面,在“壓總量、控時間”基本到位的基礎上,將更加注重“調結構”“提質量”,強化教師備課和校本教研,提升作業設計水平。課后服務質量提升方面,將通過研究制定課后服務指南,因校制宜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及形式,改善課后服務內容單一的局面。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