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此,劍川縣成為我國第14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劍陽樓夜景 蘇金泉 攝
劍川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較好,地域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劍川不僅是云南文明之源,也是云南青銅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與中國悠久連續的文明史有著直接和重要關聯,至少在5300多年前劍川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至今保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集中反映了滇西特色和民族特色,見證了多民族交流融合。
記者從劍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近年來,劍川縣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下,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強化組織領導,健全保護機制,保障資金配套,合理運用科學手段完善保護措施,讓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得以保下來,活下去,用起來,以實際成效做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大文章。

鳥瞰劍川 和太寶 攝
建章立制,堅持科學保護
堅持規劃引領。200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劍川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劍川縣人民政府及時編制并頒布施行了《劍川古城保護規劃》《劍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同時補充完善了地下文物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內容,明確了保護范圍,確定了保護原則、內容和重點,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技術和法律支撐。
組建專家團隊。先后組建和成立劍川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聘請國家部委業內和省級專家擔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顧問,不斷完善專家庫,保障了名城保護工作朝著正確方向順利有序推進。
制定保護措施。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為主線,配套制定了可操作的政策文件。先后出臺《劍川古城保護管理辦法(試行)》《劍川縣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劍川縣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明確了保護的具體對象、監管部門的具體職責、公民日常生產生活的禁止性內容以及相關法律責任等,對古城的保護利用和建設管理等方面制定出了明確可行的保護措施。

劍川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一瞥 徐俊 攝
運用科技賦能,健全保護管理機制
為打造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劍川古城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樣板,劍川在落實完善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運用科技手段賦能名城保護工作,不斷創新保護措施,探索出了一條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樣板的可行之路。
全面完成保護對象測繪建檔、建庫工作。先后完成劍川古城、沙溪鎮現狀歷史建筑基礎三維數據采集與建模,用科學手段全面記錄了其歷史風貌;全面完成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保護標志、記錄檔案和保護管理機構的“四有”工作;建立了劍川“數字古城”三維展示平臺,實現互動式全景展示,將科技手段與名城保護工作做到了有機結合。
全面完成保護對象掛牌工作。2021年1月,劍川古城街區、西門外街街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劍川縣隨即對其進行了掛牌保護,截至目前,劍川縣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歷史建筑152個,劃定和公布了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公布全縣不可移動文物253處,并完成了掛牌保護。

劍川木雕在傳統民居中的運用 孟志剛 攝
加強活化利用,引導全民參與
做好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推出趙藩陳列館、張伯簡紀念館、周鐘岳故居、趙式銘故居等一批優秀的歷史文化保護精品項目;將余慶宮與劍川白曲傳承展示相結合,打造劍川白曲技藝傳承展示館;將李瑞棻宅院打造成木雕館、木雕精品的傳承展示和銷售平臺;將都司宅院利用為中央美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建成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博物館20家,形成了劍川縣博物館群,2019年,劍川縣博物館群建設被納入云南省博物館群六大片區建設試點。
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拓展劍川木雕、劍川白曲、石寶山歌會節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內涵,加強人與名城、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間的聯系,成立14個傳習所和1個劍川白曲綜合傳習中心;組織傳承人到劍川縣山獅華清民族中學、金華二小等中小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開展布扎刺繡、木雕、白曲、阿吒力傳統民俗音樂等非遺培訓。
鼓勵群眾參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在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和節慶活動期間,開展送展覽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提升全社會保護意識,鼓勵全民參與共同保護;出臺《劍川古城古民居保護修復補助辦法》《劍川縣園林庭院創建評選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和《劍川古城特色民居客棧建設獎補辦法(試行)》,引導古民居保護修復,開展特色客棧建設,評定“園林庭院”160多家,鼓勵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古城保護。

劍川木雕技藝 孟志剛 攝
強化對外交流合作,釋放發展成果
持續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劍川縣人民政府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建立合作,先后實施六期沙溪復興工程,共同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3年寺登街復興工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遺址脫貧的可持續實踐項目框架”內的示范案例,并獲得2004年“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杰出成就獎”,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貢獻獎”、2016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9年代表云南省申報“迪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范例獎”,對外合作收獲了一批互惠互利的發展成果。
不斷提升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水平。2020年12月30日,經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批復同意,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正式落戶劍川古城,這是國家方志館在全國設立的第五個分館,也是全國第一個國際性的方志館和西南地區第一個國家方志館分館,該館以展示南方絲綢之路文化為主題,體現出國際性、國家性、絲路性、方志性、區域性的特點,是集收藏、展示、編纂、研究、開發利用、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專業場館。2022年5月6日,方志館一期“五館四配套”通過國家驗收,并開始試運行,有效推動了劍川縣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水平進一步提升。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