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施行。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共七章五十條,其中指出,辦理電話卡、銀行卡不得超出國家有關規定限制的數量。對經識別存在異常辦卡或開戶情形的,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有權加強核查或者拒絕辦卡、開戶。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全面落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制度;A電信企業和移動通信轉售企業,應當承擔對代理商落實電話用戶實名制管理責任,在協議中明確代理商實名制登記的責任和有關違約處置措施。電信業務經營者對監測識別的涉詐異常電話卡用戶應當重新進行實名核驗,根據風險等級采取有區別的、相應的核驗措施。對未按規定核驗或者核驗未通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可以限制、暫停有關電話卡功能。

公安部刑偵局制圖
電信業務經營者對物聯網卡的使用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對存在異常使用情形的,應當采取暫停服務、重新核驗身份和使用場景或者其他合同約定的處置措施。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應當根據公安機關、電信主管部門要求,對涉案電話卡、涉詐異常電話卡所關聯注冊的有關互聯網賬號進行核驗,根據風險情況,采取限期改正、限制功能、暫停使用、關閉賬號、禁止重新注冊等處置措施。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建立開立企業賬戶異常情形的風險防控機制。金融、電信、市場監管、稅務等有關部門建立開立企業賬戶相關信息共享查詢系統,提供聯網核查服務。金融、電信、網信部門依照職責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落實本法規定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有關監督檢查活動應當依法規范開展。
據悉,2021年4月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云劍”“斷卡”“斷流”等專項行動,先后組織開展150次全國集群戰役。國家反詐中心推送預警指令1.45億條,攔截詐騙電話28.1億次、短信33.6億條,封堵涉詐域名網址400萬個,緊急攔截止付涉案資金5518億元,成功避免1.09億名群眾受騙。自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9.4萬起,犯罪持續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實現立案數連續14個月同比下降。
重點
辦理電話卡、銀行卡不得超過限制數量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全面落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制度。辦理電話卡,開立銀行賬戶、支付賬戶,不得超出國家有關規定限制的數量。對經識別存在異常辦卡或開戶情形的,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有權加強核查或者拒絕辦卡、開戶。
不得出售個人信息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不得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否則可能面臨治安處罰或者刑事追究的法律責任。同時提出,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單位,對可能被電信網絡詐騙利用的物流信息、交易信息、貸款信息、醫療信息、婚介信息等實施重點保護。
不得非法出借互聯網賬戶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買賣、出租、出借電話卡、物聯網卡、電信線路、短信端口、銀行賬戶、支付賬戶、互聯網賬號等,不得提供實名核驗幫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虛構代理關系開立上述卡、賬戶、賬號等。
一旦有這些行為,會按照國家規定計入信用記錄,與其相關的卡、賬戶、賬號等功能會受到限制,比如被暫行新業務、限制入網等,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會面臨追究法律責任。
不得制造、買賣虛擬撥號設備
對于涉嫌違規的電信網絡設備,《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制造、買賣、提供或者使用下列設備、軟件:包括電話卡批量插入設備;具有改變主叫號碼、虛擬撥號、互聯網電話違規接入公用電信網絡等功能的設備、軟件;批量賬號、網絡地址自動切換系統,批量接收提供短信驗證、語音驗證的平臺;其他用于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的設備、軟件。
違法后果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組織、策劃、實施、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或者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幫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萬元的,處10萬元以下罰款。據澎湃新聞
相關新聞
昆明11月第二周電詐警情:
貸款、代辦信用卡類詐騙占比最高
昆明警方通報11月第二周電詐警情稱,該周貸款、代辦信用卡類詐騙占比最高,想貸款的人更容易被騙子盯上。
詐騙類型分析
2022年11月7日-13日,昆明市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案占比較高的類型是為:貸款、代辦信用卡類27%,刷單返利類22%,虛假征信類13.9%,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10.8%。其中,案均損失金額最多的案件類型是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其次是虛假征信類詐騙。
受騙人年齡分析
全市被騙人員中,未成年人占0.9%、18-30歲占48.9%、31-40歲占31.7%、41-50歲占13.6%、51-60歲占4.1%、60歲以上占0.7%。其中,未成年人最易受騙的類型是刷單返利類,青年群體最易受騙的類型是貸款、代辦信用卡類,60歲以上老年人最易受騙的類型是冒充公檢法及政府機關人員類。
受騙人職業分析
靈活就業人員占總受騙人員的42.9%,公司、企業員工占24.3%,個體私營人員占16%,行政、企(事)業單位人員占9.8%,務農人員占4.2%,在校學生占2.5%,退休人員占0.3%。
相關閱讀
昆明機場口岸開展反電詐宣傳活動
12月1日,昆明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在長水國際機場出境邊檢執勤現場,集中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活動。
活動中,通過循環播放《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宣傳片、解讀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及防范措施、講解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嚴重后果等方式,提醒旅客提高電詐防范能力。民警現場還提醒出境旅客,不要隨意外借身份證件、銀行賬號、手機號等網絡通信賬號,遇到詐騙活動第一時間向警方求助等。
通過口岸執勤現場宣傳活動,有效提升了出入境旅客對《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認知度,增強了出入境旅客法紀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