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TOP系到昆明后容易翻車?這個樓盤能不能打破怪圈?

年度樓盤:東原印江山

入選理由:一家奉行“中而美”的房企,開發了一個“中而美”的樓盤。進入昆明僅3年時間的東原集團,用印江山項目闡述了自己的企業文化,也為白銀時代的昆明樓市打造了一個精品項目的開發范本。

東原印江山效果圖

早在2014年時,萬科郁亮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彼時業內業外大部分人對這一論斷并不認同。

而來到2021年,當地產行業經歷了“亙古未有之大變局”后,毋庸置疑地產行業已經正式步入“白銀時代”,甚至在悲觀派眼中行業已經是“青銅時代”。

2021年接連發生的幾件大事,讓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的玩法幾乎被徹底顛覆。

恒大的轟然倒塌讓“大而不倒”神話應聲破滅,而“三道紅線”則讓“高周轉、加杠桿”等一些過去被行業奉為圭臬的玩法變得不再奏效,再加上如利劍高懸的房地產稅,可以說未來房地產行業已經充滿了不確定性。

因此,對于身處這個時代的大部分房企來說,除了債務重壓仍需化解之外,更頭疼的問題是企業未來的發展已經迷失了方向。

未來該拿什么樣的地?花多久時間開發?要做什么樣的產品?所有問題都不再擁有標準答案,行業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

不過,在大部分房企迷茫和失速的同時,也有少數房企抓住機會逆勢上行。

以往一些能夠腳踏實地、穩健經營的房企,不但在這一輪大浪淘沙之后成功活了下來,而且還呈現出后來居上的態勢。

比如東原集團就是“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典型。

20多年東原一步一個腳印積攢下來的口碑和IP,讓它有望在白銀時代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相比前些年流行的“大而不倒”,東原一直貫徹的是“中而美”的企業發展邏輯,所謂的“中而美”,“中”指的是規模,“美”指的是產品。

多年來東原在房企中的排名一直徘徊在40到50之間,既保持住一個足夠的經營規模,也沒有為了沖榜而盲目地加杠桿,這種穩中求進的發展思路體現出一個“中”字。

而2021年,當昆明各房企深陷債務泥潭,無力或不敢貿然在土拍市場舉牌的時候,東原抓住機會毅然出手,在西北新城拿下了189畝土地,開發了印江山項目,拔得西北新城東片區開發頭籌。

透過印江山項目的產品力,東原也很好地詮釋了其產品邏輯中的“美”這個字。

東原印江山售樓部實拍

高周轉時代許多房企留下了一身的積弊和陋習,尤其產品的同質化這一弊端最受購房者詬病。

以往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一套設計圖紙可以在不同項目上反復套用,導致同一個開發商在不同城市開發的項目,幾乎長得一模一樣,甚至不同開發商之間也是抄襲成風。

比如下圖這套小三房戶型,相同的戶型布局簡直遍布全國各地。

90-110㎡常見的三房戶型布局

而東原印江山的亮點之一就在于:它不拷貝別人的設計,而且還在不同檔次的產品上都實現了創新。

比如這套103㎡的三房戶型:

東原印江山103㎡戶型圖

這個戶型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看上去似乎不止103㎡。

細看會發現它不但擁有6米開間的橫廳,還有中西雙廚、3房2衛,甚至主臥還有一個不小的衣帽間。在100㎡左右這個面積段實現大尺度的公區和豐富的功能,如果套用以前的戶型設計思路是很難想象的。

而這個戶型之所以有這種“迷”之尺度感,原因是它有一個取巧的做法。

與傳統三房戶型相比,印江山的103㎡戶型通過犧牲一個生活陽臺和次臥,換來了一個采光充足且尺度并不小的兒童房,也為其他功能區騰挪出更大的空間。

當然,這種戶型布局的缺點是兒童房會面臨西曬,但對于小孩來說,沐浴在陽光下成長本身就不是一件壞事。

總體來說該戶型在兼顧舒適性功能性的同時,也通過創新把自己的產品邏輯體現了出來,對比高周轉房企千篇一律的做法,東原在設計上已經非常用心。

除了這套103㎡戶型之外,在印江山124㎡戶型包括疊墅產品上,也都能看到別出心裁的地方,礙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例舉。

印江山亮點之二在于:它不玩花活,把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實打實的地方

以往許多項目的另一大弊病在于喜歡制造營銷噱頭,甚至不惜投入重金搭建一些所謂的“網紅”、“文藝”打卡建筑,以起到吸引流量、輔助營銷的作用。

但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開發商斥巨資來干這些涂脂抹粉、炒作概念的事情,最終都會算作項目的開發成本的一部分,并由購房者來買單。

房子賣完之后開發商拍屁股走人,留下的這些功能性有限,利用率不高的設施或建筑,最終的結局不是荒廢就是拆除,等于業主掏錢買了一個沒用的產品。

某些項目售樓部設施荒廢

這一點印江山就不同,印江山的開發成本全都投入在能供業主長期使用的設施上,比如配建的城市公園、項目內的會所、泳池等等。

印江山公園示范區實拍

這些設施在未來項目開發完之后,部分移交五華區政府,部分由東原物業運營,都能夠持續為業主的生活創造價值。

印江山亮點之三在于:將一塊土地鉆研到極致

印江山是一個高低配的項目,項目共4個地塊都由疊拼和高層組成。

項目2.6的容積率其實并不算低,以往在西北新城乃至全昆明,容積率2.5左右的項目數量并不少,比如同片區的君庭云邸容積率就是2.5。

但過去2.5左右的容積率其實是很難做出疊拼這種低密度產品的,像君庭云邸也只能實現洋房(11層)+小高層(18層)的組合。

而印江山之所以能實現高低配,歸功于東原在拿地之前就對這塊土地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鉆研。

印江山項目的4塊地有一個特點:雖然容積率不算低,但建筑密度條件比較寬松。

4個地塊中,有三塊地的建筑密度都可以達到40%,寬松的建筑密度給了它在一塊土地上排列更多棟建筑的條件,也給了它開發疊拼產品的硬性前提。

印江山地塊條件

抓住了這一細節后,東原因地制宜地開發出三環內幾乎絕版的疊拼產品,為產品形態十分單調的西北新城做了差異化的補充。

在今年這個不景氣市場環境下,東原還能保持這份認真鉆研的態度,更顯難能。

東原印江山疊拼效果圖

過去20年里,乘著行業上升的順風,房企的日子都過得太舒服了。所以即便戶型設計千篇一律,即便營銷手段華而不實,即便產品敷衍了事,房子也不愁賣不出去。

但步入白銀時代后,行業的成長紅利已經消失,房企之間競爭將變得更為激烈,而且房子也會逐漸剝離資本屬性,回歸居住本質。

所以幾乎可以斷言,未來房企之間競爭的主賽道必然是產品。誰設計的房子住起來更舒適,功能性更多,性價比更高,誰的小區里生活配套更豐富,誰就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而印江山作為東原TOP級產品“印”系在昆明的首作,圍繞集團“中而美”的發展戰略,踐行東原腳踏實地的行事作風,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理念新穎的產品,為白銀時代昆明樓市的良性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說起來,這些年全國房企把自己旗下的TOP系產品帶到昆明的不少,但到實際開發時卻往往會口碑“翻車”,被業主和同行批評說不如其在省外的同系產品。東原印江山正在以自己的認真和努力,打破這個怪圈。

 

相關閱讀——2021年度榜:

看,那些寒夜里的光——昆明樓市第二屆年度榜揭曉

俊發這一年不易

龍湖為什么終于在昆明揚眉吐氣?題目大家都會就看愿不愿做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萬科

昆明東原:為什么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這家云南本土房企是怎么讓全國大房企眼紅的?

昆明超級大盤的盡頭是什么?其實是社區

2021年昆明豪宅數量井噴,但標桿還是那個標桿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