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發揮滇池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功能,把盤龍江建成生態廊道

去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隆重召開,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理念深入人心。今年的政協昆明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不少政協委員關注到了生態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紛紛建言獻策。

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2021年4月16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原局聯合頒布《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昆明北部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東川區處于金沙江流域,是國家級的生態脆弱脫貧地區,屬于這一政策實施范疇。

市政協委員李君婷說,昆明市應抓住時代機遇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紅利,促進祿勸縣、東川區等金沙江流域地區的生態保護,鞏固脫貧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只有滇池流域和城市水源地流域進行了局部性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如昆明市的松華壩、云龍水庫等水源地流域、33條入滇池河道,以及滇池補水工程——牛欄江、滇池排水河道普渡河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推廣力度不大,實施內容和范圍很有限。

聚焦昆明市兩會 政協委員建議:發揮滇池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功能,把盤龍江建成生態廊道

建議從頂層設計入手,以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為突破口,擴大現有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范圍,擴大到滇池和陽宗海高原湖泊流域,研究制定昆明市北部金沙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以及與省內其他上下游州市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協同建設。

在滇池流域擴大生態補償的覆蓋面,推廣到滇池流域的入湖美麗河道建設、以及所有水源區保護流域的美麗鄉村建設;其次,將滇池和陽宗海流域打造成為集水質保護、旅游景點品牌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富民、鄉村振興的國家級綜合性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議將滇池流域作為突破口,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理論為指導,全面推進并實施全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為全省其他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和實踐活動進行示范和引領。

把滇池濕地變成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滇池保護是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2008年昆明市沿滇池開始實施“四退三還”,建設濕地公園,截至目前滇池沿岸已建成13個濕地公園,包括寶豐濕地公園、五甲塘濕地公園、海東濕地公園和王官濕地公園等。這些濕地公園不僅保護著滇池水體,還是市民游玩的好去處。

聚焦昆明市兩會 政協委員建議:發揮滇池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功能,把盤龍江建成生態廊道

政協委員董明說,豐富的濕地資源是天然的生態文明教育課堂,可以將生態文明教育延伸到中小學,增強下一代生態文明意識。建議昆明市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與相關單位、部門協同,完善中小學組織校外實踐活動相應政策,使生態文明校外實踐活動有據可依;結合昆明市14個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地形、設施特色,建立動植物保護、水質保護、濕地功能、滇池水生態等方面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建立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師隊伍。昆明市教育部門統籌,學校與相關職能部門合作,按一定比例配備特聘特崗教師,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開設“專家講壇”,培養義務講解員,充實生態文明教育指導教師隊伍,一崗雙責,對教師生態文明教育指導工作,教師隊伍報酬“公益為主,適當補助”,并將工作情況納入本職工作考核范圍。

把盤龍江建成生態廊道 

盤龍江被稱為昆明的“母親河”,發源于嵩明縣梁王山脈,自北向南流江嵩明和昆明市區,于官渡區福保附近流入滇池,全長108千米,流域面積847平方千米。

聚焦昆明市兩會 政協委員建議:發揮滇池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功能,把盤龍江建成生態廊道

政協委員李昊城建議加快盤龍江生態廊道建設。可將盤龍江干流的生態廊道按照地理位置分為北段、中段、南段,其中北段較為開敞,可規劃生態公園、魚塘公園等市民親水項目;中段人口密度大、生產生活廢水排放較多,沿岸應增強綠化以水體保護為主;南段靠近滇池,設計則突出濕地公園的特點,保護與修復結合推進。

深入挖掘沿江文化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好沿江文化資源,如歷史悠久的圓通橋、油管橋、南太橋、護國橋、護國門、滇越鐵路等極具意義的歷史遺跡,以及清代稅務告示碑、商埠界址碑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修繕文化遺存場所、打造文化展示長廊、建設航運博物館和文藝展示廳等方式厚植文化情懷,在盤龍江生態廊道融入文化元素,建成各具特色的雅韻廊道,塑造獨特的盤龍江“文雅范”的“文化走廊”。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