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 共享美麗家園

9月26日,“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發布會在昆明舉行,昭通市、曲靖市就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情況等進行發布。

青山披綠、碧波蕩漾、動植物繁衍生息……昭通市、曲靖市的生動實踐,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全民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樣性的美好畫卷。

曲靖市:生態優美生物多樣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早期魚類在這里棲息和繁衍,珠江在此發源……多樣化的地貌類型、區域氣候、土壤、森林植被類型,孕育了曲靖豐富的生物資源。

共有39個自然保護地

“目前,曲靖市已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確定的內陸陸地和水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曲靖市副市長楊蔚玲介紹,曲靖區域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種子植物199科、藥用植物406種、食用植物108種、工業用植物236種、脊椎動物298種,其中,樹蕨、野茶花、木蘭、辣子樹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大靈貓、獼猴、金貓、班羚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種。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劃建自然保護地、實施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曲靖市共有39個自然保護地,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66%,分布著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8科62種。有黑頸鶴、黑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種,穿山甲、獼猴、灰鶴、巖羊、大靈貓、水獺、林麝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9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共分布有17科20種,有桫欏、貴州蘇鐵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黃杉、松茸、紅椿、金毛狗、海菜花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7種。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設立專項資金、加強監管、推動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曲靖市完善制度、創新舉措,各方合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實施規劃引領、完善相關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得到有效保障。《曲靖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14-2020年)》《曲靖市貫徹落實〈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三年實施方案〉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臺,《云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曲靖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等法規相繼頒布。同時,還建立了曲靖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設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資金。

昭通境內的赤水河

昭通境內的赤水河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礎也在不斷夯實。全市建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小區和其他保護地,加強遷地保護體系建設,建設珍稀瀕危藥用野生植物繁育和生產基地,建成長江、珠江水系珍稀土著魚馴養繁育基地2個。同時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6302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1.78%,森林覆蓋率達50.1%,濕地保護率為46.89%。

2019年和2020年,全市通過健全水生生物保護執法監管體制,堅決清理取締“三無”船舶,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曲靖市還不斷筑牢生物安全屏障,開展生物多樣性基礎調查評估,建立農業轉基因執法監管查辦案件月報制度,加強栽培作物、飼養動物野生型和近緣種就地保護,加強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

為推動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曲靖市開展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資源調查評估,制定生物產業原料基地等,建立中國技術交易所曲靖工作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云南曲靖工作站。加強土著魚類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滇池金線鲃、會澤金線鲃、短須裂腹魚、暗色唇鯪、南方白甲魚等土著魚類人工馴養繁殖成功。

以“河長制”推動“河常治”,曲靖1015條(段)河流、963座水庫、699條渠道確定了3745名河長。還創新建立起民間河長選聘制度,進一步增強了全社會參與河(湖)管理保護工作的意識。兩級督查、四級河長、五級治理體系,讓全市河湖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在跨省河(湖)的管理保護上,曲靖市與流域省市攜手,形成管理保護的聯動機制。

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陸良八老”造林的花木山,如今一改荒涼,已是林木茂密,郁郁蔥蔥。愛綠護綠的全民共識,在曲靖不斷傳承。

大山包黑頸鶴

大山包黑頸鶴

以“陸良八老”為引領,曲靖市著力提升公眾生態意識、弘揚傳播生態文明。目前,建成陸良花木山等5個云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同時推進綠色創建行動,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不斷講好曲靖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故事。

4億年前,曲靖地處赤道附近的濱海環境,繁衍了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肉鰭魚類。基于曲靖豐富的魚類化石資源,曲靖師范學院建成“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專業技術人才參與科考研究。目前,基于曲靖志留紀—泥盆紀魚化石的研究,已先后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上發表了8篇論文,有關研究項目先后獲得1995年度、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曲靖市不斷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做好生物多樣性基礎監測和調查工作,加強生物多樣性法治建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時嚴格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責任,推動政策法規和制度措施強效落地。通過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專項治理等,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昭通市:綜合施策加強保護

奔涌的金沙江穿過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6種氣候類型覆蓋全境,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昭通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形成自然保護地大格局

一片森林涵養一方水土。“十三五”期間,昭通市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累計完成營林造林526.6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12.2個百分點,達到47.2%。同時,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嚴厲查處破壞森林資源案件,嚴格林木采伐管理,森林資源保護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昭通市副市長王東鋒介紹,自1980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全市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全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到16.5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39%,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區域基本納入了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范圍,形成了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的自然保護地大格局。

針對濕地保護、河道管理等工作,昭通市制定出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昭通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方案》及《昭通市城市河道管理條例》,為擦亮碧眼、暢清河道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截至目前,昭通市認定并公布了一般濕地名錄120處、濕地保護小區66處,濕地面積3.61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2.29萬公頃、人工濕地1.32萬公頃。王東鋒介紹,昭通市已成功創建了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投資20.6億元的16類工程項目也已全面完成,中心城市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昭通市2618名河長巡河15萬人次,以切實行動守護河流清澈,創新開展了“一個U盤下達河長令”,推進以固體廢物清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域岸線保護、水生態修復為重點的“清水行動”。目前,昭通市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全達標,393條大小河流保證一江清水出昭通。

保護物種工作見成效

在保護、豐富物種方面,昭通市認真做好生物資源調查和編目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物種調查數據,及時準確掌握了資源本底信息和動態變化。先后完成昭通市北部片區綜合科學考察、云南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云南昭通北部自然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研究、巧家五針松近地保護移植保護調查,以及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截至目前,市域范圍內累計發現新物種4種,分別是巧家五針松、威信小檗、烏蒙巨苔、錢氏鉤蝦。

針對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昭通市也作了大量的專項調查和研究,在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對筇竹、野生毛竹等植物,開展了分布區域、范圍及規模的專項調查,編制完成《筇竹資源調查報告》《野生毛竹調查報告》;在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保護區范圍內的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巧家五針松、南方紅豆杉等植物,開展了植物植被群落樣地調查,以及氣象、水文、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

有著“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的原生巧家五針松被發現時只有34株,經過多年的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研究,已實現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樹5000余株。今年8月10日,原生巧家五針松首次在昆明植物園結實,標志著巧家五針松遷地保護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除此以外,昭通竹資源豐富,有竹類13屬66種,屬于全國首次發現并命名的就有18種,天然筇竹面積占全國的比重高達83.3%。

“通過達成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昭通共識’,全面實施‘九大攻堅行動’,拆除17座水電站,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流域鄉鎮全覆蓋,復墾復綠土地面積353萬平方米,長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王東鋒說道,“十三五”以來,昭通市累計組織在金沙江、赤水河、橫江等重點水域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鰱魚等魚類近500萬尾,有效改善重點水域漁業生態環境。同時,扎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有關工作,全面加強漁政執法檢查,落實日常巡查、重點蹲守、線索移交、聯查共處等制度,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捕撈案件,全力斬斷非法捕撈、運輸、銷售的地下產業鏈。

近年來,昭通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濕、自然保護地保護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各項工作,持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為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昭通市將全力守護生物多樣性物種基因寶庫,確保到2025年實現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90%以上。

本報記者 殷潔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楊崢 陳飛

本報通訊員 柴峻峰 攝

聲音

為黑頸鶴建立美好家園

昭通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譚德勇:昭通市通過建立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設立大海子、跳墩河等5個管護站,實施保護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成濕地科研監測中心、黑頸鶴科普宣教館、黑頸鶴行為研究監測隧道、野生動物救護站等一大批保護管理基礎設施,為黑頸鶴保護工作夯實了有力基礎。

2014年以來,昭通市啟動實施棲息地生態修復項目,累計投入資金7530萬元,建成水質凈化池1.53公頃、恢復濕地608.78公頃、建成黑頸鶴食物源基地30公頃,為黑頸鶴越冬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場所。

依托大山包黑頸鶴科普宣教館、濕地、隧道等資源,昭通市深化與云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交流,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迎鶴節”等為契機,采取知識講座等形式,普及鳥類識別、濕地保護各類生態知識,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黑頸鶴的意識,接受教育的公眾累計超過10萬人次。

會澤雨碌大地縫野生植物

會澤雨碌大地縫野生植物

全力開展珠江源生物多樣性保護

曲靖市副市長楊蔚玲:2000年11月,總面積11.79萬公頃的珠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以珠江源頭喀斯特地貌的水源涵養林及其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保護區內記錄有野生動物11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種;記錄有蕨類和種子植物約200科19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種。

近年來,曲靖市通過打好加、減、乘“三張牌”,全力開展珠江源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工作。以建立和完善巡查管護制度,實施勘界立標,在主要入山路口安裝53塊自然保護區標識牌做“加法”;以探索建立健全溝通協調、信息共享、聯動查處等工作機制,全力推動環保督察、“綠盾行動”問題整改到位做“減法”;以營造大保護格局,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環境科學院、云南大學(北京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學術機構聯合開展資源調查、物種監測做“乘法”。

通過多年的保護,珠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蓄積量大幅增加、涵養水源和固土功能效應明顯提升、野生動植物種群持續擴大、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珠江源頭生態安全屏障得到有效鞏固和提升。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