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開市 首日成交額逾2.1億元

上線!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鳴鑼開市。占全國碳排放40%以上的超2000家發電企業作為首批交易主體走進該市場。首日成交均價51.23元/噸,成交量410.40萬噸,成交額逾2.1億元。

 據了解,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碳達峰、碳中和有什么關系?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記者進行了采訪。

1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莊嚴宣告,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碳排放總量進入平臺期后,通過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開始進入平穩下降階段時達到的峰值。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企業、團體或個人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碳捕捉碳收集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國內外實踐表明,碳市場是以較低成本實現特定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提出把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今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

今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生態環境部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適時引入有償分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

“與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場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碳減排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并且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碳減排的關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趙英民說。

從實踐來看,碳排放交易權可以避免節能減排對某些企業及產業造成過度波動,同時也有利于碳排放目標的漸進式推進。此外,通過構建全國碳市場抵消機制,可以促進增加林業碳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保護補償,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依托全國碳市場,可以為行業、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資渠道。

“全國碳市場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義非常重要。”趙英民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

2 從七個省市試點到全國統一交易,十年探索推動碳市場交易條件日漸完備

“三地同時鳴鑼!”7月16日上午舉辦的啟動儀式按照“一主兩副”的總體架構,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時舉辦。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企業在湖北注冊登記賬戶,在上海進行交易,兩者共同承擔全國碳交易體系的支柱作用。北京提出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對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

事實上,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離不開此前近十年的試點經驗。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2013年起,7個地方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經驗!鄙鷳B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介紹,成果體現在兩個方面,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有利于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社會各界低碳發展意識,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具有操作環節多、規范性要求強、專業要求高的特點,因此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隨著試點的深入推進,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等法規,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管理制度,以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核查等技術規范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及交易和監管體系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完善。

“經過多年試點,我們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立法、政策、監管等方面的情況及問題已經掌握的較為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開這種機制,有利于進一步以市場方式來實現減碳的目標,通過低成本的方式實現碳權的優化配置!鄙鷳B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董戰峰告訴記者。

李高表示,未來以管理辦法為統領,生態環境部還將制定并發布溫室氣體核算報告與核查、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國碳市場的基本制度框架。

3 碳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在磨合、完善、穩定并健康運行后擴大覆蓋行業范圍

7月16日9時30分,首筆全國碳交易已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

今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目前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預分配額已完成下發,涉及超2000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最終核定配額和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40億噸。

為何選擇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其他重點行業領域何時被納入碳市場?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的判定標準是什么?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屬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單位應當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而其中的發電行業,碳排放量較大,從國際經驗看,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

此外,由于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鞍l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因為要交易,首先要有準確的數據。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趙英民介紹。

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步,就是打破能源消費與碳排放之間的鎖定關系,要從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兩個途徑來實現。碳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構建成熟完善的碳市場,是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的實現路徑。隨著發電行業被納入碳市場,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或將全部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目前已經委托相關的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有關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跋乱徊,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壁w英民說。

4 中國的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一步

隨著我國碳市場上線交易,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作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一步,中國的行動受到國際國內的高度關注和期待。在7月16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這是中方以市場措施促進行業減排的重大舉措。這將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增添新的動力和信心,也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借鑒。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目前全球大概有61個區域、國家或者地區擁有碳定價機制,其中31個是碳排放交易機制,30個是碳稅制度。碳價都是由各自市場交易決定的,相互之間基本不存在顯著的碳價影響。

從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到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再到包括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一系列重大舉措落地落實,一系列行動體現了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大力推進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完善低碳發展政策體系等,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倍瓚鸱逭f。

數據顯示,2005年至2020年,中國GDP增長約4.5倍,同期碳強度下降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又堅決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并且實現目標所用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實際上是一場很有壓力的挑戰!倍瓚鸱逭f,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從高碳發展到低碳發展,是一場深刻變革,這體現了黨中央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決心,也展現了重承諾勇擔當的大國風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推動碳市場上線交易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的國際合作。

據趙英民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地推進《巴黎協定》第六條談判進程,推動構建《巴黎協定》下的全球碳市場機制。積極倡導各國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規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的前提下,堅持多邊主義,攜手應對氣候變化,鼓勵和幫助確有需要的締約方開展包括碳市場在內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引導全球氣候行動健康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反對和避免單邊主義、單邊行動破壞當前來之不易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氛圍,從而保持全球氣候治理勢頭繼續向前!壁w英民說。(記者 薛鵬)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