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仍在易門縣十街鄉,很可能長時間待在玉溪

據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級指揮部通報,截至6月14日18時,北移象群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活動。獨象離群9天,位于象群東偏北方向,距離象群17.4公里。15頭象均在監測范圍內,情況平穩,人象平安。易門縣、晉寧區現場指揮部當日共投入應急處置人員及警力96人,出動渣土車275輛、挖掘機等工程車19輛、應急車輛93輛、無人機12架,疏散群眾566戶2033人,確保沿途群眾安全。之后,將嘗試利用降雨、降溫等有利條件,通過科學、適量投食引導,疏堵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北移亞洲象逐漸返回適宜棲息地。

離群獨象順著防火通道,光顧了白龍山瞭望塔 供圖

離群獨象順著防火通道,光顧了白龍山瞭望塔。供圖

昨天端午節

象群在易門吃了不少美食

監測顯示,象群及獨象進入農地覓食后隱蔽于林區,給交通疏導、安全防范和監測布控帶來困難。易門現場指揮部昨天召開會議,對市、縣協同開展相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做好科普警示教育,增強群眾安全防范意識。  

易門縣十街鄉處于干熱河谷的腹地,山勢平緩,土層較厚,盛產玉米、芭蕉和芒果,而這些都是大象喜歡吃的食物。受到美食的誘惑,象群連續幾天都是晝伏夜出,按照自己的節奏出門覓食,“干飯”之后揚長而去,留下現場一片狼藉。

13日,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向如武介紹:指揮部堅持“不傷人、不死象”的原則,采取了物理隔離、動態鳴警、投放食物等方式對象群活動進行干預,多次成功阻止象群進入村鎮、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區。

“目前,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已覆蓋云南全省,公眾無須單獨購買。”向如武說,云南已對北移亞洲象沿途造成的群眾經濟財產損失啟動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定損賠付工作,待統計定損工作完成,將對沿線居民損失進行賠付。 

象群停留玉溪期間,造成了多少損失呢?6月13日,在易門縣十街鄉,玉溪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紹宏介紹:截至6月8日象群返回玉溪市境內前,象群在玉溪市內活動共41天,途經9個鄉鎮(街道)轄區,穿過多個鄉鎮及村莊,造成400多戶群眾財產受損,具體經濟損失數額還在統計之中,主要受損的經濟農作物有香蕉、芭蕉、玉米、大米、水稻、芒果、青棗、火龍果、烤煙、甘蔗、紅薯等。“我們已經在督促保險公司,對農戶損失進行定損,定損完成后就可以賠付。”劉紹宏說。

雨天無人機無法起降

全靠人工監測

十街鄉位于易門縣西南部,距易門縣城35公里,距玉溪75公里,距昆明120公里,易峨高二級公路越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鄉總面積160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85個農業組,現有農戶3535戶共12538人。全鄉耕地面積25892畝,境內最低海拔1066米,最高海拔2364米,大部分地區屬于干熱河谷,年平均氣溫18.2℃、降雨量800毫米,光熱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

正因為十街鄉大部分地區屬于干熱河谷氣候,跟元江氣候類似,專家判斷:“象群可能也認為這里跟元江氣候類似,很暖和,適合停留,便在這里多停留幾天。”

易門縣林草局工作人員耿萬權已經在南山村“盯象”6天。除了換崗回去洗澡,換衣服之外,他和同事24小時都吃住在車上。“累了就在車上睡一會,每個人要輪崗24小時,比如早上6點上崗,要第二天早上6點才能被換下去。”耿萬權說,前幾天,易門地區普降大雨,無人機無法起降,象群監測全靠工作人員近距離肉眼監測,幾個人組成一組,冒著大雨悄悄貼近象群,在離它們20多米遠的高處隱蔽下來,隨時向指揮部傳遞象群的位置信息。

耿萬權回憶,他曾近距離觀察過這群野象。“我跟象群正面相遇過,也是在南山村這邊,它們在田埂下走,我在田埂上看著它們。當時跟象群的距離可能也就10多米吧,當時并沒有感覺害怕。”耿萬權說。

離群公象并非“探路”或“被踢出群”

可能是想獨自去外面闖一闖”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對亞洲象有長期研究。他認為:北移象群的主要目的是尋找食物。“天氣冷了,北邊吃的少了,它們就會回家了。”

沈慶仲認為,那頭離群的公象并非出去“探路”或“被踢出群”,更多可能是跟人一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想獨自去外面闖一闖”。沈慶仲介紹,大象是很聰明的動物,一頭小象生下來后,快的幾分鐘能站起來,待身上的體液干了后就能行走。一個星期后母象就會帶小象下水,教它一些生存技能。“剛出生的小象智力相當于1歲多的小孩;而成年象智力水平跟五六歲的小孩差不多,有的成年象智商更高。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一頭公象會離開群體,獨自去外面闖蕩。”

通過對北移象群得到持續監測,沈慶仲感嘆,自己在研究上也取得很大的收獲。“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大象的適應能力比人類更強。它們從南到北,沿途會遇上不同的生態系統,還有不同生態環境,可它們都適應下來了,且健康狀況良好。”

談及人們很關心的“象群何時南下回家”,沈慶仲認為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因為云南目前已進入雨季,河水上漲;而引導象群回到普洱或西雙版納,它們必須渡過紅河。“雨季紅河的水位上漲,大象過不去,很可能要長時間待在玉溪。”

相關新聞

“斷鼻家族”的2頭大象13日進入墨江縣

6月14日,“亞洲象北移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集中采訪活動媒體座談會在普洱市寧洱縣舉行。會上,寧洱縣林草局局長李國存介紹,目前仍有3頭野生大象在寧洱縣境內活動。不過,其中2頭來自“斷鼻家族”(即北移象群)的大象已于6月13日凌晨0時左右,從磨黑鎮走到了墨江縣。這兩頭大象是否會北上,與在易門、晉寧的另外15個家族成員“碰頭”,目前仍不得而知。

野象4年過境寧洱縣30次

李國存說,野生亞洲象首次在寧洱縣過境是1996年(1頭),當時從思茅縣進入普洱縣(今寧洱縣),途經普洱縣(今寧洱縣)德化鄉、寧洱鎮、鳳陽鄉、磨黑鎮,最后進入景谷縣地界。此后,一直到2017年再次在寧洱縣境內出現,并且過境的次數較為頻繁、頭數逐年增多,2017年至2021年6月13日止,野生亞洲象在寧洱縣境內共過境30次,在寧洱縣滯留494天,

為了廣泛宣傳“護象”工作,寧洱縣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村組小喇叭、鄉(鎮)趕集日發放宣傳資料、召開會議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增強群眾對亞洲象生活習性的了解和認識,強化群眾的防范意識。今年以來已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6000余份。同時,寧洱縣還充分利用無人機等現代化科技手段,每個象群每天安排1個監測小組,每個監測小組安排2—4人實行全天候跟蹤監測。

下一步,寧洱縣將加強培訓,提高監測員的監測能力,并在亞洲象頻繁過境區和群眾生產生活區主要路段設置警示牌、警示爆閃燈、警示墩等醒目標志,提醒過往群眾提高警惕;在亞洲象過境區和群眾生產生活區重疊的地方,將鄉村道路中彎急、路窄、林密處路段進行擴寬,便于村民能夠較早發現野象,并安裝太陽能路燈,為當地群眾照亮“安全之路”。

監測員付啟有接受采訪

監測員付啟有接受采訪

監測員:“希望它們早點回來”

2020年11月22日,寧洱縣的野生亞洲象監測員付啟有發現,“斷鼻家族”中有大象一直在吼叫。第二天,他和同事在山里發現了母象的胎盤,確認象群里有小象出生。“一開始,我們發現地上有大攤血跡,以為大象受傷了,大家都很擔心。后來看到胎盤、胞衣,才發現是母象生了小象。”

這頭在寧洱出生的小象,后來隨母象渡過紅河,一路北上,目前,它仍跟隨象群在易門縣十街鄉活動。

象群當時在寧洱縣梅子鎮停留了27天,付啟有和同事們也持續監測了27天。“做監測員報酬是每天100元錢,大家干勁十足。我早上6點出門,帶上干糧,一直監測象群到晚上9點左右。等到天黑實在看不見了,我就回去了。距離最近的時候,離大象只有20米左右。看它們看久了,也會有感情的,有時我也會試著跟大象說說話。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們是來保護你們的’,有時候大象會看我一眼,然后繼續吃東西。”付啟有說。

談及仍沒回家的“斷鼻家族”時,付啟有說:“我想它們了,希望它們早點回來。”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