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市民心目中,貓貓箐與農家樂是固定搭配。但鮮為人知的是,西山風景區管委會貓貓箐社區里還“藏著”一個省級“農業創業園”。僅社區馬鞍山小組的170戶村民中,就有近60戶在創業。在西山區勞動就業服務局“創業導師團隊”等幫扶下,這些創業者不僅創出了一番事業,還帶動了當地就業。
時下,創業被比喻成一棵“生意樹”。首先,需要樹苗,也就是好的點子;其次,需要栽樹苗,也就是實施創業;再次,經常澆水施肥,不斷注入資金;然后,修枝剪葉,調整理順創業思路;接著,防止病蟲害打藥,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最后,耐心呵護,長成參天大樹也就未來可期。
3月25日中午,馬鞍山小組內的龍三農莊很是熱鬧,雖不是周末,來吃飯的客人仍不少。“人多的時候每天能有80多桌,從上午10點到下午5點都在炒菜。”老板張云龍介紹,色香味俱全的農家特色菜很受游客歡迎,每年能賺40萬元左右。今年30歲的張云龍曾是從貓貓箐馬鞍山小組“走出去”的青年代表。10年前,他就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編制、月薪七八千元讓他成了不少同齡人羨慕的對象。2014年,火熱的農家樂市場讓張云龍萌生了回到貓貓箐的想法。借著社區升級改造的“東風”,張云龍和他的龍三農莊平整了土地,修停車場,還新建了10間住宿,擴大經營范圍。然而,這口口相傳的農家菜手藝,如何才能再上一個檔次?這成了他的新苦惱。就在張云龍犯愁之時,西山區勞動就業服務局組織的創業技能培訓,不僅讓他學到了中餐、面點課程,還有西餐、雕花、擺盤等技術。“菜好吃了、質量提升了,我們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當記者來到位于馬鞍山小組的昆明中蜜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時,西山區農業局的高級農業師漢瑞林,正在悉心指導該合作社負責人晏彬。據了解,這個合作社于去年成立,有社員27戶,目前共有725箱蜂,每年產蜂蜜25噸,每戶年收入達到3萬至5萬元。在合作社里,除了蜂箱,還有一個產品體驗木屋,里面陳列著很多蜂蜜的延伸產品。“有用蜂蜜制作的面包、調配的飲品,很受游客青睞。”晏彬說,他是地道的貓貓箐人,為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同時帶動家鄉人致富,開始了創業。“現在,合作社建得還有點樣子了,可不時會遇到些養蜂的技術難題,還好有導師的幫扶。”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