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
兩個方案的博弈
隨著滇池污染問題成為影響昆明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如何治理滇池還曾經讓昆明市面臨著“城市發展避開滇池”和“在滇池周邊發展城市與治理滇池并舉”兩條路選擇。
“在新規編制過程中專家們提出了兩個方案。”王學海介紹。其中一個最理想化的選擇是以昆明四周的次級城市——安寧、宜良、嵩明等來拉動城市四周的發展,從而讓城市發展遠離滇池以治理滇池。
“滇池流域人口當然是越少越好,因為人少污染就少,滇池也會更易治理,但是以發展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可能的。”陳興華認為,這樣的發展模式里,昆明東西向和南北向兩個發展軸的交匯點是昆明的東南部,但是這個節點很難被控制,根本上導致這種脫離滇池的發展模式難以實現。
在另外一個方案中,昆明城市的發展以滇池治理為核心。“在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圍內,除了城市建成區約300平方公里的點源污染容易通過工程措施治理之外,還面臨廣大農村的面源污染問題。”陳興華認為,要解決面源污染的辦法就是讓這些農村地區城市化,讓這些地區城市化后污染變成點源污染,更容易通過工程措施來解決。以城市的發展帶動滇池治理,在發展城市過程中將城市重心轉移為滇池治理讓路,昆明市城市空間結構也隨之由目前的主城單中心,演變成為了主城、呈貢新區、空港經濟區為核心的“核心·網絡、兩軸、兩帶”的開放式網絡城市空間結構。而調整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對滇池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從這些意義上來講,這個版本的總規,是第一部將滇池保護與治理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規劃。”專家對新版總規做出了高度評價。“綠色空間和生態環境是這部規劃的主體。”簡海云說,這也是這部規劃與此前版本規劃相比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新版規劃中昆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都是圍繞著滇池保護與治理而展開的。
規劃方針
從“閉門”到“開門”
“規劃的真正目的是對一個公眾利益調整以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就是要讓老百姓看懂理解并支持。”簡海云認為,從這一點來講,昆明城市總體規劃從以往的“閉門規劃”到如今的“開門規劃”,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以前的規劃都是機密文件,由規劃部門獨立來完成。普通百姓都不清楚具體情況。”陳興華介紹,新總規嚴格按照《城市規劃編制辦法》要求組織實施,體現了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在規劃綱要編制之初,受聘的31位各領域知名專家領銜參與各專題研究工作,將包括《城市核心競爭力研究》、《城市人口規模與策略研究》、《滇池湖盆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研究》等6個核心專題在內的15個前期研究專題委托省市權威專業機構、科研部門與規劃設計單位來合作承擔專題編制任務。
簡海云介紹,在新規劃綱要中,城市統籌城鄉發展,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城市交通建設,城市環境改善,城市重大基礎設施保障等方面進一步體現了關注民生問題的宗旨。
“應該注意的是,城市總體規劃是一個解決城市未來怎么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的規劃,而不是解決誰家門口某一條路要修成多寬這樣戰術層面規劃。”簡海云認為,很多市民在了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時,還會存在不少誤解。
針對一些市民認為昆明市城市發展在規劃制定好后頻頻改動沒有公信力,王學海介紹,這版規劃經國務院批準之后就上升為具有法律效律的文件,做出重大調整的余地不大。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一些具體細節只會進行完善和更新。在總體規劃的層面之下,才能做出城市的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如果要具體到哪一條路怎么修,那必須到詳細規劃層面才能解決。”陳興華說。文/本報記者馮興杰實習記者武藝漩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