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現代農業
大力支持沿邊地區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產品優勢資源開發和原料精深加工。推進沿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建立甘蔗、橡膠等優勢產業帶,拓展農業生態、景觀、旅游等多樣性功能,發展國際品牌。積極組建農業“走出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農業“走出去”沿邊服務站,探索建設境外糧食、天然橡膠、咖啡、甘蔗等資源型農產品生產基地。擴大沿邊州、市與周邊國家農業開發合作,建立邊境及境外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園區。打造云南與中南半島糧食貿易大通道,保障糧食安全。開展邊境農業示范,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培訓農技人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在河口、瑞麗、磨憨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打造中國面向東南亞農業技術輸出樞紐,支撐跨境農業產業合作。鼓勵企業規范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
(五)電子商務
深入實施電子商務興邊富民行動計劃,提升沿邊地區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加緊推進云南電子商務綜合平臺建設,實施“沿邊入網”“邊貿上網”等工程。發展沿邊地區農村電子商務,利用成熟的第三方平臺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服務網絡,引導電子商務企業與郵政、供銷等現有農村商貿網絡對接合作。完善電子商務服務產業,加大電子商務人才跨境培養與合作。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立跨境物流新模式,在重點口岸建立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制造業緊密結合。
(六)對外貿易
在穩步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基礎上,以沿邊特色資源為基礎,面向周邊市場,提升對外貿易商品品牌、質量和服務水平。有序發展邊境貿易,支持邊境小額貿易向綜合性多元化貿易轉變,增加本地增值和本地配套的比重。搭建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產品出口以及農業技術與標準輸出渠道。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全產業鏈合作,形成沿邊區域性產品加工、展銷、集散中心。鼓勵開展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研究出臺我省邊民互市管理政策,規范管理模式,探索邊民互市合作社發展模式。發展跨境旅游、國際教育、國際醫療和康體養生等沿邊地區優勢服務貿易。
六、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沿邊地區開發開放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援助資金、優惠性質貸款、區域性投資基金和國內企業力量,加強周邊合作,以瑞麗、磨憨、河口3個方向為重點,推動境內外通道銜接,加快構筑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
(一)鐵路公路
加快推進鐵路“八出省、五出境”和公路“七出省、五出境”主干網建設。推動境內鐵路和高速公路向沿邊州、市全通達,并逐步覆蓋至邊境重點縣、市以及重點口岸。依托國際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網絡,擴大沿邊州、市之間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覆蓋面。實現與緬、老、越相連的重要通道高等級化,重點提升口岸通道的通行能力。研究規劃沿邊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網建設,繼續實施沿邊地區建制村公路通暢工程。完善鐵路公路客貨運樞紐及配套設施,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沿邊鐵路、公路與航空、水運等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構建便捷高效、通達內外的多式聯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航空
豐富和完善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與沿邊州、市和重點縣、市航線,推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權開放,重點開辟沿邊地區與周邊毗鄰國家重點城市航線,構建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為樞紐、沿邊地區城市支線為輔助、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空網絡體系。依托國際旅游包機業務,逐步增加沿邊地區航空口岸國際航線,豐富和完善省內航線。加快發展面向緬、老、越區域樞紐機場,合理發展沿邊地區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
(三)航運和水利
改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中越紅河水運通道、中緬陸水聯運出境通道,加快構筑“三出境”水運大通道。完善沿邊地區國際航運網絡,優化與內河、界河港口協同布局,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加快邊境地區跨界河流域重點河段的整治工作,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四)能源
以重點電源、電網為支撐,加快沿邊州、市對內對外能源供應網絡建設。推進中緬、中泰、中老電力聯網等重大跨境電力通道建設,爭取大湄公河次區域電力協調(交易)中心落戶昆明。依托中緬油氣管道,在沿邊地區布局成品油、天然氣管網。統籌沿邊與內地、沿邊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油氣運輸管道建設,提高管道運輸在進口油氣輸送中的比重。
(五)信息網絡
加快沿邊州、市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光纖寬帶接入率,實現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線、國界沿線通信信號覆蓋。擴充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的通道容量,推動出境通信干線建設,探索建設跨境電信便利化特區。加快實施沿邊地區跨境電子商務區域信息匯集中心建設。在沿邊地區打造對周邊毗鄰區域有影響力的信息門戶和平臺。
七、新型城鎮化
優化沿邊地區城鎮空間和功能布局,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全面提升沿邊地區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對周邊的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
(一)沿邊城鎮
加快沿邊地區重點節點城鎮建設,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特色小城鎮,持續推進“沿邊旅游型、邊境口岸型、跨境文化型”特色城鎮發展,積極推進邊境少數民族城鎮、村寨發展。注重傳承與弘揚邊境和跨境民族文化,打造沿邊國門形象,提升沿邊地區文化競爭力。建立沿邊地區公私合營(PPP)管理機構,從研究設計、項目儲備、爭議協調等方面推動各類資本以多元模式參與沿邊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引進外來資本建立沿邊城鎮建設股權投資基金。
(二)民生改善
突出抓好沿邊地區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養老、扶貧和環保等民生項目。探索邊(跨)境扶貧聯動新模式。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優先支持沿邊地區連片特困縣和扶貧工作重點縣脫貧。加強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工作,促進邊境農業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降低創業創新門檻,開展沿邊地區電子商務創業帶頭人培訓工程,探索電子商務扶貧。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投入,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將改善沿邊地區生態環境與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相結合。推進沿邊地區扶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加大對邊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對口支援力度。建立邊民補助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搬遷安置到距邊境3公里范圍內的邊境地區群眾補助。
(三)生態文明
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積極推進邊境一線“綠邊”行動計劃,推動沿邊地區生物多樣性廊道建設。開展沿邊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加快沿邊地區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邊境動物疫病免疫隔離帶。催生孵化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項目審批、投融資、稅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研究開展跨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環境治理、跨界水污染防治、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等交流合作。開展跨境自然保護區、跨境天然林保護工程、跨境濕地保護項目建設。建立與毗鄰國家環境友好型城市伙伴關系。
八、對外交流合作
加強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打造睦鄰友好的邊境區域、穩定安全的戰略屏障。
(一)深化區域合作
推動沿邊地區與毗鄰國家在多雙邊合作框架下,提升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層次,創新和完善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等機制,探索沿邊國際合作新經驗。積極參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深化云南與越北、老北、泰北和緬甸的合作機制,爭取毗鄰國家在沿邊州、市設立經貿代表機構,建立沿邊地區與毗鄰國家地方政府間常態化交流機制。提高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的水平,積極與周邊國家省邦和城市締結友好關系。
(二)促進民間交往
推動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民間組織之間的友好交往,夯實交流合作的社會民意基礎。支持沿邊州、市參與境外民生項目,創新援助方式,鼓勵援建學校、醫療機構、飲水工程、雙邊培訓等項目向邊境地區傾斜。引導支持沿邊州、市非政府組織走出去,實施教育培訓、文化交流、扶貧濟困、農村發展等民生項目。充分發揮沿邊民間交往和僑務資源優勢,推進商會等組織交流,構筑跨境人脈資源網絡。
(三)拓展交流領域
在沿邊州、市合作建設科技示范園和聯合研究中心,擴大沿邊地區與毗鄰國家教育技術交流合作,促進科技與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的深度融合。積極開展沿邊地區與毗鄰國家多層次教育和人才培養合作,加快建設國門學校、沿邊職教學院和邊境培訓中心。推動沿邊地區開展文化國際合作,深入挖掘跨境節慶文化,吸引毗鄰國家在沿邊地區開展或聯合舉辦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在邊境地區開展艾滋病、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的聯防聯控,擴大疾病跨境聯防聯控的涵蓋病種和地域覆蓋范圍。發揮沿邊地區醫療資源優勢,向周邊國家提供醫療技術指導服務。建立跨境聯合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森林病蟲害防治聯絡機制。
(四)建設和諧邊疆
推進沿邊地區多民族、多宗教交融,積極開展與毗鄰國家跨境交流,提升邊境民族和宗教事務管理水平。加強和創新邊境社會治理,完善涉外治安防控體系,深入開展反走私、禁毒綜合治理。規范和加強群眾性管邊隊伍建設,完善對邊境地區干部、管邊工作者的激勵政策。加大沿邊地區管邊控邊能力建設投入,建立、完善邊境監控系統,打造“智慧邊境線”。建立邊境地區突發事件國際應急管理執法合作機制。
九、保障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投資、金融、產業、土地、價格、生態補償、人才開發和幫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推動沿邊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實施保障機制,全面落實規劃部署的各項任務,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省政府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建立健全沿邊開發開放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省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按照本規劃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沿邊州、市要結合本地實際,精心籌劃,周密部署,出臺配套措施,明確工作責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切實把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落實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
在省委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的領導下,沿邊州、市對應改革領導機構負責統籌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省委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定期研究沿邊地區開放型經濟改革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強化對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總結推廣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成效。沿邊州、市對應改革領導機構要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加強戰略謀劃、調度推進、協調服務、督促落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問題。
(三)強化金融保障
深入實施沿邊金融綜合改革,推動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在沿邊地區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外籍人員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建立多層次的人民幣兌周邊國家貨幣的兌換中心,通過發布瑞麗指數等,把云南打造成為全國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兌換中心。開展以林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為主的“三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和服務便利化行動。探索開展新型“三農”合作金融組織試點。打造沿邊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和金融服務。積極開展沿邊跨境保險業務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周邊國家金融機構到沿邊地區設立外資金融分支機構或合資金融機構。爭取建立沿邊開發性金融機構。規范發展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礦產權、林權、碳匯權和文化產品等交易市場。
(四)創新外事協同機制
支持沿邊州、市人民政府與毗鄰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經貿協調機制。積極參與中越陸地邊境口岸管理合作委員會機制。依法依規下放赴周邊國家因公出國(境)審批權限,允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自行審批副廳級及以下人員因公赴毗鄰國家(地區)執行任務。加強和完善邊境多層級溝通協調機制,協商解決邊境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問題。
(五)深入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
依托“央企入滇”“民企入滇”“外企入滇”等工程,開展精準招商,重點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沿邊地區。完善差別化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依法放寬沿邊地區投資準入,大膽借鑒推廣使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立足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民間經貿合作優勢,創新僑務招商、以商招商、跨境招商等引資方式,提升外商投資水平。充分發揮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優勢,鼓勵沿邊地區企業開拓周邊地區工程承攬市場。支持沿邊服務業企業參與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老撾磨丁經濟特區、緬甸密支那經貿合作區、緬甸皎漂經濟特區等境外經貿合作區開發建設。
(六)加強人才隊伍保障
積極支持沿邊州、市開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適應沿邊地區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考核機制。制定實施與推進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相適應的特殊人才政策,打通沿邊地區與境內外人才合作雙向流動渠道。鼓勵和支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重點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選派人才到沿邊地區掛職幫扶。優先安排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到沿邊重點地區服務。允許企業按照規定招用外籍人員。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