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解決好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

據新華社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通知指出,《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制定實施《規劃》,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通知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新型城鎮化的認識,全面把握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原則,切實加強對城鎮化工作的指導,著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推進城鎮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科學規劃實施,堅持因地制宜,推進試點示范,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確!兑巹潯诽岢龅母黜椚蝿章涞綄嵦帯
規劃重點
農民如何變市民
根據規劃,我國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城鎮間異地就業人員和城區城郊農業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規劃還明確“各類城鎮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城鎮社會保險(放心保)參保年限等為基準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標準,并向全社會公布,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預期和選擇。”
中西部城市群發展
規劃要求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中西部城鎮體系比較健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開發區域,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優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主產區,西部地區是我國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涵養區。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必須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保護水資源,嚴格控制城市邊界無序擴張,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徹底改變粗放低效的發展模式,確保流域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
城市協調發展
規劃指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加強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引導,提升質量,增加數量。
交通運輸網絡建設
規劃提出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和區際交通骨干網絡,強化城市群之間交通聯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對外交通,發揮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對城鎮化格局的支撐和引導作用。到2020年,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鐵路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國道基本覆蓋縣城,國家高速公路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網絡不斷擴展,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0%左右的人口。
完善城市群之間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依托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東中部城市群對外交通骨干網絡薄弱環節建設,加快西部城市群對外交通骨干網絡建設,形成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以普通國省道為基礎,與民航、水路和管道共同組成的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此外,規劃還要求:構建城市群內部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交通條件。
城市建設水平
對于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規劃提出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
順應現代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強歷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發掘城市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創新,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
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在加快改革戶籍制度的同時,創新和完善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
建立居住證制度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并作為申請登記居住地常住戶口的重要依據。城鎮流動人口暫住證持有年限累計進居住證。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強和完善人口統計調查制度,進一步改進人口普查方法,健全人口變動調查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滿足城鎮化用地需求。
包括:建立城鎮用地規模結構調控機制;健全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深化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強化耕地保護制度。
生態環保制度
完善推動城鎮化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包括: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新華社)
專家聲音
以人為本是最大亮點
指導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專家表示,規劃最大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同時,這也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機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表示,這部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并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決城鄉二元分割、"土地城鎮化"等一系列問題!毙旌椴耪f。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國的高科技與中國的城鎮化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
據介紹,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將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
為確保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規劃突出城鎮化要體現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等要求。
中國社科院城市和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建議,各地在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時要避免“偽低碳”:一些城市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計劃建超高層大樓,但把每噸水從地面提升到幾百米高的樓層,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這是虛假的集約、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應該是良好的環境質量和生態、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適合居住的綠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城鎮化是現代化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新華社)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